在赣南的群山环抱中,于都这片红色土地上,优良家风与红色基因如同两条奔涌的河流,在历史的冲刷中交织汇聚,滋养出独特的精神沃土。2025年7月1日至4日,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都‘显’风华,公管致‘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赴于都梓山镇进行实践活动。
潭头村的祖训祠堂里,“忠孝传家”的匾额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厚重。抬头望去,木质结构的梁架间仿佛仍回荡着北宋文人周敦颐讲学的声音,那句“出淤泥而不染” 的清廉家训,如同穿越千年的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祠堂不远处的罗天岩上,濂溪书院的飞檐与山间的晨雾相映成趣,这里正是周敦颐精神传承的见证者。寺东崖壁往左延伸的观善岩,题刻如繁星般密布,岩壁中部的七言绝句《游罗田岩》清晰可辨,“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笔锋间流露的淡泊之志,正是周敦颐嘉祐八年正月游罗田岩时的心境写照。
同年,周敦颐的旷世名作《爱莲说》也曾在此勒石,虽历经风雨未能留存,但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两百年后,于都县令周颂为纪念那次罗岩之游,特意修建濂溪阁,即今“濂溪书院”,让先贤的智慧在此薪火相传。祖训祠堂与濂溪书院遥遥相望,前者是家风传承的具象载体,后者是文脉延续的精神殿堂,共同构筑起这片土地崇德尚廉、忠孝传家的文化根基。
当清廉家风与家国情怀在岁月中沉淀,便为红色基因的萌发埋下了种子。从这座祠堂走出的开国少将曾雍雅,16 岁时怀揣着为乡亲谋幸福的誓言参加红军,在枪林弹雨中始终坚守初心。如今,实践队在此聆听革命历史故事,感受红色基因文化熏陶。梓山镇团委副书记李新龙为我们深入讲述祖训祠堂故事,这里既是红色文化传承地,也是民主协商的实践场所。从文人周敦颐到开国少将曾雍雅,潭头村的红色基因与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培育了无数优秀共产党人。
实践队走进孙观发老人家中促膝长谈,听老人回忆入伍入党经历,身临其境般讲述当年红军第一渡的惊心动魄,重温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孙观发始终教育儿女要“饮水思源”,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红色基因与优良家风民风一脉相承,共同铺就潭头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潭头村沿蜿蜒山路向东南行,便至贡江与于都河交汇处的山峰坝渡口。河面波光粼粼,似撒满历史碎片。岸边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如擎天巨笔,碑顶金星熠熠生辉,宛如当年指引红军渡河的星火,穿透八十余载时光依旧明亮。如今的于都河畔,红色记忆焕发蓬勃生机,纪念碑前常有游客驻足凝视,脸庞写满对历史的敬畏。渡口石板路上,研学团队的脚步声与当年红军的脚步仿佛在时空交汇,踏出传承节拍。这条红色 “飘带” 从未因时光褪色,反而在新时代传承中愈发鲜亮。
从“忠孝传家”的祖训到“为人民谋幸福”的誓言,从周敦颐的《爱莲说》到红军长征的草鞋,于都这片土地上,优良家风与红色基因始终在相互滋养、共同生长。当清晨的阳光洒满罗田岩的题刻,当傍晚的余晖映照于都河的波光,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故事,正在被新时代的人们续写,成为跨越千年而愈发醇厚的精神佳酿。
撰文:米孟卓 陈彦祺
供图:秦墨 段文燕 王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