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衍纸绘乡土 政策温情润民心——广东学子三下乡践行青春担当

发布时间:2025-07-23 22: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钧泽   阅读 83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人物故事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周钧泽)在青春的征途上,我三次踏上“三下乡”的旅程,每一次都满载着对乡土的深情与对责任的担当。从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的墙绘初体验,到广东省河源市康乐路北社区的美育课堂探索,再作为广州南方学院政青春公共服务实践队前往广东省云浮市千官镇的深度实践,我以指尖匠心传承中国精神,用青春脚步丈量乡土温情,书写了一段段关于成长与奉献的动人篇章。

图为政青春公共服务实践队大合照。邱贤耀供图

指尖课堂让精神在创作中扎根

接过粘土课、衍纸课、绒花课的教学任务时,我暗下决心:要让这些指尖艺术成为孩子们触摸中国精神的桥梁。在粘土课堂上,我与孩子们一同回顾航天员训练的艰辛故事。当讲到翟志刚在太空中挥舞国旗的瞬间,五年级的黄德言同学激动地举手:“老师,我想做一个穿着航天服的人,他的脚下是我们千官镇的山!”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载人航天精神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课桌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作品:有的航天员背后粘着用黏土捏成的“火焰”,有的老黄牛身上刻着“奋斗”二字,这是孩子们用稚嫩双手诠释的“三牛精神”,每一道指纹里都藏着对“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朴素理解。

图为实践队成员周钧泽在为孩子们授课。邱贤耀 供图

衍纸课上的“大树”创作更让我动容。我示范如何将纸条卷成年轮、叠成枝叶,并特意讲述了塞罕坝人从“一棵松”到“一片海”的造林传奇。孩子们虽似懂非懂,却在作品中融入了无尽巧思:有的树干里卷着“绿水青山”四个字,有的树叶上粘着彩纸剪的小鸟。最令我难忘的是贾雅琳的作品——她在大树根部捏了几颗饱满的黄皮果,说:“这是我们千官镇的果树,它的根要像塞罕坝的树一样深!”原来,乡土的根脉与时代的精神,早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相连。

图为实践队成员周钧泽在为孩子们授课。邱贤耀 供图

绒花课上的“烟火”主题,本意是让孩子们感受传统工艺之美,却意外碰撞出璀璨火花。我教大家用彩色绒线缠绕出绽放的花型,提及“烟火气里藏着中国人的生活力量”,孩子们便自发在绒花中加入了稻穗、黄皮果的元素,让传统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队成员周钧泽与学员的大合照。朱万婷 供图

政策温度在街巷中架起连心桥

除了课堂教学,我还跟随资助组进行政策宣传。首次在千官镇文体广场摆摊时,我手握宣传册,心中忐忑——既担心讲不清续贷流程,又怕村民听不懂“专业术语”。然而,当李大姐攥着户口本询问“娃读中职能领补助不”时,我用现学的粤语耐心解释,看着她眉头逐渐舒展,最后笑着说:“原来这么简单,我这就叫娃爸记着。”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政策条文背后的温暖与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周钧泽为学生讲解政策。邱贤耀 供图

入户走访的经历更是难忘。在水美村的一户人家,墙上贴满了孩子的奖状,但谈及学费时,家长不禁红了眼眶:“想让娃读高中,可实在供不起。”我坐在小板凳上,逐条解释“中职免学费”“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帮他们算起经济账:“您看,娃读中职不仅不用交学费,每月还有补助,学门手艺照样有出息。”临走时,孩子奶奶塞给我两个黄皮果,说:“甜的,谢谢你让俺们心里亮堂了。”那黄皮的甜,混着汗味,成了这个夏天最难忘的记忆。

图为实践队成员周钧泽前往街道宣传政策。邱贤耀 供图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惠民政策,不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而是要走进灶房、坐在炕头,变成“能听懂的话”“用得上的招”。就像我们教村民关注“中国学生资助”公众号时,一位大爷感慨道:“这手机比存折还靠谱!”原来,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靠的不是嗓门大,而是肯弯下腰,成为连接政策与乡土的“转换器”。

图为实践队成员周钧泽前往村委进行访谈。邱贤耀 供图

三次奔赴在乡土课堂里读懂青春的重量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三下乡”活动,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体会到“双向奔赴”的含义。第一次作为队员,我学习如何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第二次担任队长,我懂得了责任与协作的分量;而这一次,在千官镇的稻田与茶山间,我终于明白:乡村从不是我们施与帮助的“远方”,而是滋养青春的“沃土”。当孩子们拉着我的衣角问:“橘子老师明年还来吗?”当李大姐塞给我一袋自家种的黄皮说:“甜过蜜糖。”我忽然想起出发前老师的话:“三下乡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在粘土课上,孩子们教会我创造力比技巧更重要;在政策宣讲中,村民们让我懂得真诚比流利更动人。那些因粤语不熟练闹出的笑话,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记忆——它们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从来不止于语言,更在于共情与尊重。

图为实践队成员周钧泽与小朋友合照。邱贤耀 供图

从校园到乡村,从学习者到引领者,变的是角色与任务,不变的是对乡土的眷恋与青春的担当。千官镇的夏日终会落幕,但指尖的温度、乡音的暖意与心中的成长,将永远镌刻在青春的记忆里,提醒我:所谓成长,就是在传承中坚定信念,在实践中读懂责任,让青春的脚步,永远与乡土的脉搏同频共振。(作者:周钧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钧泽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