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报(通讯员 黄舒蕾)2025年7月16日广州新华学院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为深化文化认知,汲取传承智慧,培育“坚守与创新”的实践精神,推动“红色+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走访汕尾市城区香洲街道光明小学,在白字戏婉转的戏腔与独特的步调中,挖掘非遗底蕴,激发传播动力,强化创新意识。
校园播撒非遗火种
“锣鼓响,戏棚起,一曲乡音绕梁飞。”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文化瑰宝,海陆丰白字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传承与发展,生动演绎着粤东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印记和丰富多元的民俗风情。汕尾市城区香洲街道光明小学一直以来致力于海陆丰白字戏的传承发展和对青少年的培养。为深入了解海陆丰白字戏的育人脉络,突击队联合汕尾市城区香洲街道光明小学总务处主任、白字戏社团指导老师张丽萍开展学习研究会。学校为了培养学生们对海陆丰白字戏的兴趣,提升学生们的艺术感悟力与创造能力,特别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吴佩锦为学校的学生们传授海陆丰白字戏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艺。在以吴佩锦、钟静洁等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白字戏的独特韵味,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透露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忱与传承。
(图为光明小学学生展示白字戏)
戏韵引领非遗传承
突击队到访光明小学,张丽萍老师便热情的带领队员们走进白字戏的世界,从发展历程到戏腔韵律,从表演步调到服装道具,她一一细致讲解。光明小学的学生们更发挥专业优势,当起了“小老师”,指导队员们白字戏的唱腔、步伐。队员们跟随着学生们独特的声调和步伐,亲身感受着戏韵之美。随后,全体队员欣赏了学生们精彩演绎的《三对面》,该剧目生动展现了包拯、秦香莲与公主之间的激烈冲突。学生们虽年纪尚小,却因白字戏迸发出蓬勃强劲的生命力,传承的光芒在学生们婉转的戏腔和灵动的步调中熠熠生辉。
(图为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的队员们向学生学习白字戏)
初心映照非遗前路
为了对白字戏更深入了解,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对张丽萍老师进行了专访。访谈中,提及张丽萍老师为何日复一日地坚持教授学生们唱白字戏,张丽萍老师说:“在学校里教孩子们白字戏,一是培养他们的兴趣,让这一表演艺术能在他们心里扎根,为白字戏的未来留下火种;二是借戏里的道理育人,孩子们接棒了,戏才有唱下去的可能。”张丽萍老师的这份坚持,既是对白字戏的守护,更是对非遗文化传承最生动的阐释。
(图为光明小学学生们表演《三对面》)
谈及白字戏的现状,张丽萍老师也道出了其忧心之处:“白字戏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剧团、演员待遇有待提高,单凭热爱不容易坚持下去。”这份现实困境让不少从业者望而却步,也让传承之路更添阻碍。但张丽萍老师始终坚守在学校,希望能让白字戏在不断的宣传与发展中焕发生机,在孩子们的歌声里走得更远。
(图为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的队员采访张丽萍)
说到白字戏与红色精神的关联,张丽萍老师也为突击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指导意见:“海陆丰是红色的热土,白字戏作为本土非遗,天生就带着与红色文化相融的基因。我们试着把红色的故事改编成戏,比如用白字戏的韵律演绎彭湃同志发动农民运动的场景——孩子们唱着熟悉的戏,演着先辈的故事,红色精神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了能触摸、能感受的力量。”她还提到,社团排演过融入红色元素的短戏,学生们在学戏时会主动了解背后的红色历史,这种“以戏载史、以艺传魂”的方式,让红色精神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自然扎根。
(图为白字戏的服装道具)
红色基因与非遗传承能相互赋能、协同共进,海陆丰作为一片充满红色文化的热土,白字戏不仅充分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更能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有效活化红色故事、大力传递红色精神,切实实现“红色为魂、非遗为体”的深度融合传承。这一传承模式既是对新时代关于非遗传承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也是培育时代新人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未来,突击队将持续搭建“红色+非遗”传承平台,引导广大青少年在研习白字戏的过程中深刻感悟红色初心,推动非遗瑰宝在红色沃土中焕发生机活力,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
(图为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与光明小学白字戏社团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舒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