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胡馨月)7月17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火支教团新洲队(以下简称“新洲队”)在新洲图书馆开展了系列特色课程。新洲队队员蔡晓、王筠希、朱柳亭分别带来了“魔法药水”、“扭扭棒纹样变形记”、“舌尖上的中国”三堂课程,让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学原理,在趣味互动中触摸文化脉络,为素质教育注入了生动活力。
图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
当紫甘蓝溶液遇到碳酸饮料会变成粉红色,遇到肥皂水又会变成蓝色——这不是魔法,是科学!
蔡晓以“魔法药水”为引子,从常见的紫甘蓝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其溶液与酸性、碱性液体的变色反应。当碳酸饮料倒入紫甘蓝溶液中泛起粉红泡沫,当肥皂水注入后晕开一片湛蓝,同学们不时发出惊叹。蔡晓借此解释酸碱反应的内在机理,同时,还延伸到紫甘蓝的营养价值,呼吁同学们不挑食、多观察生活。这堂课程以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为载体,让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悄然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
图为学生展示扭扭棒作品
在王筠希的美术课“扭扭棒纹样变形记”上,一段展示中国传统纹样演变的短视频让同学们啧啧称奇。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到商周青铜的夔龙纹,再到唐代富丽堂皇的宝相花,同学们仿佛穿越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
课程的核心环节,是让同学们用色彩鲜艳的扭扭棒仿制唐宝相花纹样。王筠希亲自为同学们示范,带领大家一起创作纹样。同学们分成小组,彼此配合:有的专注于塑形,仔细调整扭扭棒的弧度;有的负责粘贴,将各个部分固定到位。原本平平无奇的扭扭棒,在一双双小手中渐渐蜕变,化作立体而生动的传统纹样。
图为学生积极做笔记
“为什么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八大菜系里,哪个最辣?”在朱柳亭的《舌尖上的中国》人文课上,一连串关于饮食的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
课程从 “北京人用火烤肉” 的远古场景切入,借时间轴和地形图展现中国饮食从 “生食到熟食”“采集到农耕” 的演变,让同学们领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内涵。同时,课程通过介绍鲁、川、粤等八大菜系,并结合丰富的图片与视频资料,让孩子们认识了宫保鸡丁、佛跳墙等经典代表菜,进而深入了解菜系形成与地理气候之间的紧密关联。此外,课程融入餐桌礼仪与科学饮食知识,讲解 “吃饭不吧唧嘴” 等礼仪规范和 “健康饮食金字塔”,让孩子们明白 “饮食不仅是吃,更是文化与健康”。课后,孩子们纷纷表示想和家人一起绘制 “家乡美食地图”,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探索。
素质教育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融入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在实践中掌握。新洲队愿意以不懈的努力、巧妙的构思,为孩子们的知识成长播撒种子。未来,新洲队将推出更多结合知识与生活的精彩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滋养中,向着更广阔的认知天地稳步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雅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