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智建助农”乡村振兴实践团12名师生于2025年7月深入秦巴山区,在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开展多元实践,以科技赋能产业、以温暖传递关怀、以创意激活传统,书写新时代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一、牛舍“智”行:鸿缘养殖场的零距离探学
实践团首站深入汉滨区鸿缘生态养殖场,聚焦现代肉牛养殖技术。在牛舍一线,成员们系统调研养殖规模、疫病防控及市场瓶颈,实地学习通风布局、墙体保温等传统牛舍关键技术。饲料配制区成为重要课堂:成员们严格遵循科学配比,亲手完成原料混合、青贮发酵等全流程操作。当目睹牛群健康进食亲手调配的饲料,抽象理论化为可触的生产力。“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是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品质的基石,精准回应着农户最迫切的需求。”队员们感慨道。
图一为 实践团调研现代肉牛智慧养殖技术
二、田野里的实验室:恒口科研基地的多维丰收图
转战恒口示范区,团队围绕“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主题展开深度调研。在农科所,成员们系统考察富硒土壤上的魔芋专项研究,从品种选育试验区到标准化示范田,领悟优质品种对产业的核心价值。蔬果大棚内,魔芋、食用菌等作物的科学试验分区井然有序,展现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
图二为 实践团来到安康农业科学研究院考察
在雨帽领·恒口粮油基地和秦耕甜源家庭农场,实践团实地观摩富硒果蔬规模化种植。在基地,实践团成员察看了枇杷、杨梅、红心火龙果等特色水果长势。步入露天种植区,富硒作物在自然光照下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成为安康独特生态优势的生动诠释。
图三为 实践团观摩富硒枇杷、红心火龙果等大棚水果
此行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安康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禀赋,叠加特色作物选育与现代化种植技术,正清晰勾勒出一条科技赋能、特色兴农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为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图四为 团队成员在粮油基地调研
三、情暖新湾:留守儿童、老党员与贫困户的爱心接力
实践团与村委会的座谈会上,新湾村村委会主任详细介绍了该村在留守儿童教育、农产品销售、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并特别强调:“亟盼依托高校资源,建立常态化的教育帮扶机制。”这一诉求成为深化合作的核心共识。会后,双方共同迈出实质性一步——“社会实践暨志愿服务基地”正式挂牌成立。该基地将精准聚焦“教育帮扶、产业助力、文化振兴”三大领域。
图五为 校村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授牌现场
在村委协作下,实践团队开展专项志愿服务。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七彩课堂”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耐心讲解作业难点,指导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并赠送定制文具礼包。
图六为 “七彩课堂”为孩童们提供学业辅导
实践团深入新湾村,将关怀的目光聚焦老党员与困难家庭。走进村里的老党员家中,老人们与实践团成员促膝长谈。回顾往昔岁月,感慨万千:“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村里的产业兴旺起来,现在又有你们这些有知识有活力的青年人来帮扶,我们这些老同志的日子啊,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成员们认真聆听,从老党员的奋斗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
图七为 聆听老党员讲述奋斗故事
在困难群众家中,成员们关切地与他们拉家常、问冷暖。他们详细询问家庭成员特别是孙辈的学习状况、教育需求,耐心细致地讲解最新的医疗保障政策,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更好地享受政策红利。了解到其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实践团精心准备了米、油等生活必需物资,亲手送上这份关怀。一声声嘘寒问暖,一句句政策解读,一件件生活物资,传递着真切的关心与支持。
图八为 实践团讲解政策并送达生活物资
活动成效显著,反响热烈。新湾村村“两委”后续发来感谢信,信中高度赞扬实践团成员“用青春热情温暖乡村,以实际行动助力发展”,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充分体现了对校地共建长效机制的高度认可与深切期许。
图九为 新湾村村“两委”致实践团感谢信
四、毛绒筑梦:恒口玩具工业园的全产业链之旅
为深入调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产业发展现状,实践团走进恒口示范区毛绒玩具工业园区,实地感受特色产业赋能区域经济的蓬勃动力。在园区,成员们首先通过观看专题宣传片和聆听专业讲解,系统回顾了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奋斗历程,深刻理解了其在吸纳就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的显著发展成果。
图十为 解码毛绒玩具产业崛起历程
走进繁忙的生产车间,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摩了毛绒玩具从创意设计、精准裁剪、高效缝制、细致包装到物流运输的全链条生产体系。这一完整的流程,生动展现了“文创+制造”融合模式的独特魅力,让成员们直观体悟到特色产业在激活乡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图十一为 调研文创制造全产业链生产车间
乡土丈量青春答卷。从饲料配比台到魔芋试验田,从留守儿童的书桌到玩偶缝纫机,实践团用脚步解读乡村振兴的安康密码。当科技智慧融入养殖细节,当富硒资源邂逅现代农业,当文化符号激活传统制造——青年学子亲眼见证:在牛舍,科技让经验传承迸发新效能;在田间,生态循环模式守护绿水青山;在课堂,知识火种照亮留守儿童梦想;在车间,一针一线绣出共同富裕图景。
青年俯身捧起乡土,振兴便有了温度;智慧扎根田间地头,未来便有了光芒。这堂行走乡野的“大思政课”,终将把“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愿景,写入秦巴群山的壮阔诗行。
撰文 | 任子婵
审核 | 罗雄、刘西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子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