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有“新”招,乡村有“兴”路 ——“乡渝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暑期“三下乡”特色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4 21: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卢鑫如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常曦 洪婷 卢鑫如) 导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浪潮中,乡村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迎接着空前的挑战。为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切实践行《关于做好新时代“三下乡”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对高校青年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明确要求。近日,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乡渝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抵达重庆市涪陵区蔺市街道泡桐村,正式开启了为期七天的乡村振兴助力征途。


青春扎根处 乡土寄深情

抵达驻地后,指导老师与泡桐村党支部书记余欣蔓同志围绕实践目标、需求调研等议题展开深入对接交流。余书记详细介绍泡桐村当前的发展状况、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团队老师则结合团队的资源和优势,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双方达成高度共识,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了坚实基础。对接结束后,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依据工作规划完成工作分配。新征程开启之际,团队成员热情高涨、斗志昂扬,以充沛的精力与坚定的决心,共同迎接后续工作的挑战。

▲图为抵达后团队指导老师与余书记对接交流

▲图为“乡渝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内部开展筹备会


市场探脉搏 乡村问新途

7月12日,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乡渝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成员们六点出发,徒步三公里、历经四十分钟到达泡桐集市,通过现场走访调研,他们明确了当地市场情况,提取了当地的市场农产品销售信息。经了解,泡桐村农户主要销售土豆、西瓜、玉米等作物及腊肉、腊肠、榨菜等农副产品。然而,销售过程中出现批发商压价、线下售卖作物滞销腐烂、缺乏多元线上销售渠道等问题制约了农户收入与当地农业发展。同时,团队开展了大范围网络调研,对涪陵泡桐特色品牌“泡桐好味道”的销售环境有了清晰认识。调研显示,“泡桐好味道”榨菜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影响力未达预期,市场覆盖范围主要局限于周边地区,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与销量有待提升。

▲图为“乡渝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市场调研途中

▲图为团队成员市场调研进行中(1)

▲图为团队成员市场调研进行中(2)


文旅融新彩 产业焕生机

美心红酒小镇之行,以“一粒葡萄”为切口,全景式呈现了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的高质量路径。余书记牵头搭建的跨村协作平台,将小镇流量优势与邻村优质农产品供给精准匹配,特色作物通过“合作社+电商+批发市场”网络完成规模销售,却因品牌包装缺位而潜力未尽;美心红酒小镇的葡萄深加工经验则为对方提供了可嫁接的技术与品牌接口。交流中,双方围绕物流成本控制、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等痛点展开头脑风暴,最终凝练出“特色农产品互推、技术经验共享、销售渠道互通”的协作框架,彰显了乡村振兴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的内在逻辑。青年学子以专业视角建言献策,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识中完成了从观察者到共创者的身份转换,为乡村可持续振兴储备了兼具情怀与专业度的新生力量。

▲图为团队指导老师、余书记与美心红酒小镇负责人对接

▲图为团队成员切实感受小镇美景


以山为卷,奋楫笃行。首日躬耕虽劳形,却让团队洞见“葡香三叠”之真谛——产业固基,文旅铸魂,民生归心。今日循势而谋,激活丘陵地带的内生动力,为后续深耕奠定磐石。未来数日,“乡渝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将聚焦实地考察、直播矩阵及品牌打造三大切口,以青年算法响应乡村需求,让“三下乡”的每一步脚印,在泡桐村的坡坎间化作一串醇熟而恒久的紫色硕果,酿成可复制的振兴范式。

▲图为团队与泡桐村党支部书记余欣蔓合影


撰文 | 常曦 洪婷 卢鑫如

图片 | 卢鑫如

审核 | 卢鑫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鑫如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