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润童心·技艺传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24 20: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荷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黄荷、江启龙、郑佳美)近日,合肥师范学院志愿者们通过“非遗工坊探秘+童趣课堂传艺”的创新模式,将宣纸、纸翻花、漆扇等千年技艺转化为青少年可触摸、可参与、可创造的文化实践,让非遗在童心中绽放新芽。

纸载千年墨香:非遗宣纸匠心传承

纸韵传情,触摸千年技艺的温度。课前,志愿者们走进泾县宣纸文化园,开启“可触摸的非遗课堂”。首站探访宣纸博物馆,馆内图文展板徐徐展开宣纸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共生画卷。走出博物馆,循着草木清芬来到宣纸制作工坊,展柜中看到的“108道工序”,此刻化作师傅们指尖的生动实践。这场从博物馆延伸至生产车间的沉浸探访,将“纸寿千年”的传奇从沉睡史料中唤醒,令世界级非遗宣纸的文化脉络愈发明晰。

志愿者们携工坊汲取的匠心温度,为社区孩童带来生动的宣纸理论课。他们用生动动画短片引出宣纸的起源,鲜活历史故事令孩子们听得入神。为直观展现宣纸制作工艺,志愿者倪慧娟借助图片视频详解108道工序——自原料采集、选料蒸煮,至竹帘抄造、晒纸砑光,小学员们在展示中目不转睛,对每道工序充满好奇。讲解宣纸性能时,志愿者倪慧娟结合视频演示与互动提问,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宣纸独特的润墨效果,对“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盛誉体悟更深。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互动。黄荷 供图。

从“走进非遗”到“讲述非遗”,这场知行合一的旅程中,志愿者们以独特视角架起传统与年轻一代的桥梁。正如宣纸文化园传承人所言:“孩子们眼中的好奇,正是非遗传承最鲜活的火苗。让他们先懂、再爱、再传播,老手艺才能真正‘活’下去。”

指尖生花的变幻:非遗纸翻花巧趣传承

指尖生花,触摸三百年非遗密码。“非遗纸翻花”课程开始,志愿者江启龙架起传承桥梁,为小学员们介绍了纸翻花。纸翻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清代,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历经染色、折叠等18道工序精制而成,指尖翻动间可幻化出数十种花卉造型,被誉为“东方魔术花”。

图为志愿者谷烁琳一对一教学。王欣语 供图。

介绍完纸翻花及其简易版制作方法后,志愿者们进行一对一教学,引领小学员们在纸张的折叠翻转中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小学员们以指尖为笔、彩纸为笺,在方寸之间感悟“指上生花”的巧思慧心,让这承载三百年智慧的“东方魔术花”在童真探索中延续璀璨生命力。

晕染扇间的流光:非遗漆扇创意体验

非遗漆扇课上,志愿者郑佳美带领小学员们走进漆艺世界。课程巧妙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小学员们在志愿者郑佳美的引导下,将颜料滴入水面,利用“漆不溶于水”的特性,通过搅拌、扇吹等方式晕染出流动的色彩纹理。

图为志愿者郑佳美手把手指导。倪慧娟供图。

在关键的浸扇环节,“轻蘸、慢转、提扇”——在志愿者手把手指导下,每一把漆扇都绽放出独特光彩:有的如晚霞漫天,有的似星空流转。欢声笑语间,融合传统工艺的雅致扇面在童真巧思中焕发新的光彩。

触摸历史的纹理:非遗拓印趣味体

“神奇拓印艺术”课程为小学员们打开了非遗传承的另一扇窗。志愿者江启龙首先介绍:拓印是承载中华文明千年智慧的国家级非遗,以特殊技法将器物上的文字、图案清晰呈现在纸上,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桥梁。随后,实践环节中,他演示如何用塑料袋吹鼓、打结模拟荷叶或花瓣形状,再蘸取颜料轻按纸上,瞬间便“变”出形态各异的荷叶、花朵,让抽象技艺变得直观可触。

演示完毕,孩子们迫不及待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投入塑料袋拓印的奇妙体验。志愿者谷烁琳伏在桌边,手把手教6岁的赵凌拓印花朵,在她帮助下,一朵朵小花很快跃然纸上;其他孩子也发挥想象,为作品添上小鱼、水花等元素,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这种简单有趣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亲手“捕捉”自然的轮廓之美,更在快乐实践中直观感受拓印的独特魅力。

图为小学员作品合影。董婉如供图。

从宣纸的千年墨香,到纸翻花的灵动变幻,从漆扇的色彩流转,再到拓印的历史印记,志愿者们开展的系列非遗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与古老技艺对话。小学员们惊喜的笑脸与专注的眼神,既是对非遗魅力的生动回应,也是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悄然扎根的见证,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