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治”在必得实践队赴贞丰营盘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深挖红色资源,共推环境治理

发布时间:2025-07-24 07: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宬懿   阅读 7.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任宬懿)7月15日至19日,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治”在必得实践队,在曾任营盘村驻村第一书记彭雄武副教授和学院团委书记陈世万副教授的带领下,深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平街乡营盘村及周边区域,开展以“红色旅游资源挖掘”与“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在历史文脉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乡村田野间践行青春担当。

重走茶马古道,深挖红色旅游资源传薪火

贞丰茶马古道坐落于北盘江畔,作为滇黔古驿道的重要枢纽,青石板上留存着明清马帮通商的百年印记,更镌刻着深厚的红色基因。7月15日,实践队首站走进茶马古道,开启红色旅游资源挖掘之旅。

图为彭老师正在向实践队成员们讲述历史。通讯员 任宬懿 摄

队员们追寻古道历史,追溯马帮往事,探访红军长征战斗遗址碑,重温1935年中央红军突破敌军封锁的英勇事迹。“‘赤化兴贞’的碑文,是革命信念的见证,更是精神传承的载体。”彭老师以历史遗迹为切入点,阐释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让队员们深刻理解茶马古道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见证地。

图为陈老师正在向成员们讲述长征精神。通讯员 任宬懿 摄

随后,陈老师结合实践现场开展“微团课”,解读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从‘马帮驮货’到‘汽车飞驰’,从‘翻山越岭‘到‘一桥飞架’,新时代的长征精神,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他特别强调,青年在乡村振兴中要传承这种精神,以实干担当书写新答卷。

图为从茶马古道观景台遥望花江峡谷大桥的景象。通讯员 任宬懿 摄

站在茶马古道观景台,队员们遥望即将建成的花江峡谷大桥——这座被称为“地球裂缝”上的超级工程,即将超越北盘江大桥成为世界第一高桥。从百年古道的马帮蹄声到现代大桥的钢铁脊梁,实践队深刻体会到: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乡村发展的精神动力,保护与挖掘这些资源,是推动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共推环境整治,力推两清两改两治理焕新颜

“两清两改两治理”(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是贵州省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实践队以问题为导向,从实践整治、调研访谈、政策宣讲多维度发力,推动这项工作落地见效。

躬身实践:净乡野焕新颜

7月16日,实践队在小花江与村民分工协作,对乡村道路、公共区域、房前屋后开展集中整治。队员们手持扫帚、铁铲清理积存垃圾、家畜排泄物、路边杂草与淤泥,共清理道路近十余处。经过劳作,乡村道路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改善不是‘一阵风’,要成为常态。”队员们表示,只有让“住得舒适、过得舒心”成为村民日常,才能真正增强乡村吸引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任宬懿正在打扫路边。通讯员 任宬懿 摄

调研访谈:摸实情找症结

为精准掌握“两清两改两治理”推进情况,实践队分赴营盘村村委会及冗贡组开展调研。7月16日的村委会座谈会上,村干部坦言:“最大的困境是村民参与意识薄弱,部分人认为这是政府的事。”对此,实践队建议通过群众会、评比活动(如“积分兑换超市”)提升积极性,并需技术与资金支持。

图为实践队与村委会干部正在开展座谈会。通讯员 任宬懿 摄

7月17日,实践队深入冗贡组入户走访,发放3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份,发现部分村民对政策不太理解,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足、环保意识待提升等问题。“污水治理缺管网,改圈缺技术指导”“垃圾清运不及时”等反馈,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精准依据。

图为实践队成员彭娟和彭龙秀正在与村民沟通交流。通讯员 任宬懿 摄

政策宣讲:聚共识促行动

7月18日晚,实践队在冗贡组村民院坝举办群众会,将政策宣讲与发展机遇相结合。会上,陈世万副教授以牛蹄关村“文化赋能和美乡村”为例,展示环境整治对激化乡村活力的作用;队员们详解“两清两改两治理”实施路径,并重点强调,9月底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后,冗贡组的区位优势将大幅提升,环境好了,才能留住游客、引来产业。

图为群众会。通讯员 张长胜 摄

活动中,抽奖环节调动了村民积极性,村主任、村支书与彭雄武老师现场颁奖,在欢笑中拉近了距离。“大桥通了,环境美了,日子肯定更红火!”村民们的认可,成为政策落地的最好注脚。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赠送礼物。通讯员 任宬懿 摄

此外,实践队还发挥专业优势,对小花江公路沿线进行地质灾害隐患踏勘,发现落石导致路灯、交通标识受损等问题,形成报告提交当地政府,建议加强排查治理,为乡村环境安全筑牢防线。

图为彭老师正在向实践队成员介绍地质现象。通讯员 王艺璇  摄

文化赋能:青春挺膺担当

实践队的行动不止于红色资源挖掘与环境治理。在小花江,队员们于千年古榕下聆听布依族小打音乐,《大开门》《耍耍调》等经典曲目让大家触摸到民族文化的脉动。

图为村民们正在弹奏布依族小打音乐。通讯员 任宬懿 摄

在半禾共作耕读社,队员们与孩子们开展沉浸式伴读,用连环画册点燃山区儿童的阅读兴趣。

图为实践队成员彭威艳正在与小女孩共读。通讯员 任宬懿 摄

“从红色基因传承到人居环境改善,从文化守护到青春支教,实践队以‘治’为钥,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多重可能。”彭老师表示。这场跨越历史与现实的实践,不仅让队员们在大地课堂中成长,更让营盘村在红色资源激活、环境提质、文化传承中,逐步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画卷。

图为实践队与学院领导合影。通讯员 张长胜 摄

正如实践队合影中青春昂扬的笑脸,新时代的青年以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路上,有传承的坚守,更有创新的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宬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