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南宁理工学院:壮锦传薪火,推普共前行

发布时间:2025-07-24 12: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梓硕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李梓硕 孙大正)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推普新声乡村赋能队)联合南宁华侨投资区中心区社区居民委员会于7月4日深入武鸣区开展文化赋能专项行动。团队以“普通话推广+非遗活化”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沉浸式田野调研、互动式语言教学和数字化非遗记录,在壮乡沃土上构建起语言传承与文化保护的创新实践场域。成员们以青春脚步丈量乡土文脉,用专业所学搭建文化桥梁,既通过标准化普通话培训助力乡村振兴语言通,又以创新视角挖掘壮族非遗的当代价值,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力量。

课堂传薪火:中心小学里的普通话启蒙

在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小学操场,实践队成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普通话教案等候在教室门口。此次授课以“趣味普通话教学”为核心,结合壮乡文化元素,为孩子们带来生动的语言启蒙课。

三年级教室里,成员们通过“拼音儿歌”“词语接龙”等游戏帮助孩子们纠正发音,用卡通图片标注“平舌音”“翘舌音”的区别,孩子们跟着节奏大声朗读,课堂里回荡着清脆的声音。四年级的“普通话讲故事”环节中,成员们先讲述壮族民间故事,再让孩子们用普通话复述,既锻炼了语言表达,又传递了文化知识。课后,成员们发放印有普通话常用词汇的卡通卡片,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多说多用。

“现在我能用普通话讲完整的壮锦故事啦!”三年级学生小林举着卡片骄傲地说。中心小学老师表示,实践队的课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普通话的魅力,为他们打开了更广阔的交流窗口。

图为团队成员讲述普通话课程

工坊承文脉:彩绣坊中的非遗守护

午后的纳福彩绣工坊里,各色丝线在绣架上交织出精美的图案,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染香气。实践队成员们在这里开启了非遗文化的探索之旅,亲手参与壮锦纹样的数字化录入工作。

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成员们小心翼翼地将传统壮锦样本铺展在扫描设备上,仔细调整参数,确保每一个纹样细节都清晰录入。“壮锦纹样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朵‘万字纹’象征福寿绵长,那组‘水波纹’代表生生不息。”传承人李阿姨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成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个纹样的文化寓意,还用普通话标注纹样名称方便后续整理。录入工作完成后,成员们对纹样数据库进行分类整理,为壮锦纹样的保护与创新提供数字化支撑。

采访中,非遗传承人陆兰真感慨道:“现在学壮锦的年轻人少了,但看到你们用新知识记录老手艺,还用普通话讲给更多人听,我就有信心了。”成员们被老人的坚守打动,决心当好非遗文化的“传声筒”。

图为团队队长采访壮锦非遗传承人陆兰真

广场普乡音:大帽山下的语言桥梁

当日下午,实践队在大帽山城市文化休闲广场搭起宣传展台,开展“推广普通话,沟通你我他”主题推普活动。成员们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组织普通话小游戏、提供咨询服务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读音小挑战”中,大爷大妈们跟着成员逐字纠正发音;“日常用语快答”里,孩子们踊跃举手争当“普通话小能手”。针对部分老年人用方言沟通的不便,成员们特意准备了“就医、购物常用语手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注发音,现场示范简单表达。

“以前去城里医院总怕说不清楚病情,今天学了几句普通话,心里踏实多了。”家住附近的张大爷拿着手册满意地说。活动持续近三小时,发放资料300余份,服务群众200余人次,为促进语言沟通搭建了温暖桥梁。

图为团队成员教老人普通话

从课堂上的普通话教学到工坊里的非遗记录,从校园到广场,实践队的武鸣之行在充实中落下帷幕。成员们不仅教会孩子们说普通话,更用行动搭建起文化传承与语言沟通的桥梁,让青春在服务基层中绽放光彩。正如成员郭亮所说:“每一句标准的普通话,都是连接心灵的纽带;每一次文化的记录,都是守护根脉的努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梓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