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刘梓妍)“老师,这个字真的能从石头上‘印’下来吗?”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隽水小学暑期课堂的教室里,孩子们好奇地围在课桌旁,目光聚焦在华中科技大学“喻”子同袍支教队成员、人文学院徐艺航老师手中的工具上。近日,徐艺航为孩子们精心设计并讲授的传统文化课程《千年印记—走进金石拓片的奥秘》,揭开了这项古老技艺的神秘面纱,让文化遗产的“活化石”触手可及。
图为志愿者徐艺航为同学们讲解拓片相关知识
金石拓片,作为记录和保存古代金石文字、纹饰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徐艺航老师的课程旨在引导孩子们深入了解这一文化瑰宝及其背后蕴含的传统技艺与不朽的工匠精神。课堂上,她生动阐释了拓片制作所要求的极致专注与非凡耐心。“一纸拓片,七日功夫”,她强调,只有经过无数次严谨细致的反复扑墨,才能确保器物上凹凸纹理的清晰呈现。这背后,是工匠们“毫厘之差必究,分秒之瑕不恕”的执着,是“十年如一日重复单调动作,却在重复中逼近极致”的坚守。徐艺航老师告诉孩子们,工匠们以时光为刀,将耐心与专注熔铸成器,在裂纹与棱角间凝结着与岁月较劲的锋芒,“这世上最快的捷径,恰是用最笨的功夫,把凡铁磨成传世的光”。
图为同学们正在亲身体验拓片制作
理论知识讲解后,课程进入了最受期待的实践环节。在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化身“小小工匠”,亲身体验拓片制作的全过程。他们按照“清”(清理器物表面)、“润”(润湿纸张)、“蘸”(蘸取适量墨汁)、“拓”(均匀扑打拓印)、“揭”(小心揭取拓片)等关键步骤,一丝不苟地操作。教室里充满了专注的神情和成功的喜悦,当一张张承载着千年印记的拓片从孩子们手中诞生时,传统技艺的魅力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图为同学们及其优秀拓片作品展示
这堂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实践课,不仅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了历史的肌理,更在他们心中深深烙印下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喻”子同袍支教队的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正跨越山海,在教育的土壤里悄然播撒。
撰文 | 刘梓妍
图片 | 徐艺航 刘梓妍
审核 | 徐艺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梓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