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彝乡情 川师青苗行

发布时间:2025-07-24 13: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亚姣 景艳梅 曾丽丽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6日至11日,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彝乡青苗”筑梦实践队深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六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支教助学、农耕体验、非遗探访等多元形式,在彝乡的土地上点亮希望,播撒汗水,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

初抵彝乡:支教课堂播撒知识火种

7月6日,实践队抵达梅林镇中心小学,只为暑期支教活动做充足准备。7月7日清晨,开班仪式在五年级(1)班教室拉开帷幕。队员与孩子们以黑板签名的方式“破冰”,合唱《大山》的童声里,躲着彝乡少年对世界的向往。

▲图为开班仪式结束后合影。孙妮 供图

支教期间,队员们结合彝区实际设计特色课程:彝汉双语教学饶有趣味地架起沟通桥梁;防校园暴力普法课通过情景模拟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汛期防溺水演练强化孩子意识到“生命诚可贵”;剪纸文化体验让非遗魅力浸润童心。红色精神课上,“彝海结盟”的故事让“彝汉一家亲”的观念深植孩子心中。

▲图为课间实践队员为女孩们解答学习困惑。曾丽丽 供图

课间,队员们常围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当得知有孩子计划小学毕业便辍学打工时,高丛莉鼓励:“好好读书,走出大山看看,再回来建设家乡。”7月9日,梅林镇中心小学校长曲别马里视察课堂后点赞:“川师大学子有担当、有情怀!”这份肯定让队员们更觉使命在肩。

深耕大地:农耕实践感悟振兴战略深意

7月10日清晨七点四十分,吉惹进去、高丛莉等队员背着背篓,沿陡坡向鄢家碉村的黄豆地进发。十五分钟的山路里,小溪、石桥与沿途的玉米地,勾勒出彝乡农耕图景。抵达目的地时,45度的陡坡与混着碎石的泥土让队员们咋舌——高丛莉刚迈出两步就需紧抓豆秆稳住身形,“光是站稳都这么难,作物咋生长啊!”

▲图为吉惹进去家山腰上的豆子地。李亚姣 供图

在吉惹进去的示范下,队员们戴上粗布手套学习摘豆荚:捏紧根部轻提,力道不足摘不干净,稍重又会拔起豆秆。烈日当空,汗珠落下,口渴的泥土当即吮入。队员们真切感受到“粒粒皆辛苦”。休息时,吉惹进去的话引人深思:“这里的庄稼都长在陡坡上,成熟了全靠人背下山。”景艳梅对比家乡的农机化耕作,感慨道:“这正是乡村振兴路上要破解的难题。”

▲图为筑梦队队员准备背豆子下山。吉惹进去 供图

劳作中,队员们发现豆苗根系深扎贫瘠土壤,正如世代与大山较劲的彝乡百姓。“他们从不抱怨命运,这种坚韧就是振兴的内生动力。”景艳梅的感悟,让大家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天11时10分,装满背篓的黄豆随着队员的脚步下山,泥土与汗水混合交织,对这片土地的敬意至深。

非遗寻踪:彝绣新生探索传承路径

支教间隙7月7日,队员们在梅林镇采访了传统绣娘阿克妈妈。雨棚下的简陋工作台前,她坦言:“我不懂电商,全靠电话订做,一年最多绣三件。”传统销售模式下市场格局局促、年轻人传承意愿低等问题,意味着彝绣想要在乡镇生生不息,就必须要沿着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这一战略部署路线图,自助互助,冲破困局。

▲图为阿克妈妈正在接受队员采访。孙妮 供图

7月11日,结束支教的队员们奔赴马边县城,探访“彝色非遗”绣铺。以90后店主阿克拉送为代表的年轻人已经推开了彝绣新发展模式的大门:以“老衣新绣”为特色,通过线上渠道出售与服饰出租打开市场,让三十多年的旧绣品重焕生机。她展示的青绿绣品,虽有破洞却凝结着老绣娘的巧思,“出价三千我都舍不得卖。”

▲图为阿克拉送展示袖口花纹。孙妮 供图

采访尾声,阿克拉送为队员们绣制彝式发卡,还热情推荐8月15日的马边火把节。从雨棚到店铺,从线下到线上,彝绣的破圈密码并不复杂:既须传承彝绣技法中的文化记忆,也须因时而变,顺势而为。

离别与展望

7月10日下午,“团结杯”篮球赛为支教画上句点。鄢家碉村队虽以88:100惜败二坪村队,但村民们朴实的话语却道出真谛:“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村寨间的交流互通。”结课仪式上,队员自费购置的西瓜与零食堆成“甜蜜小山”,队长孙妮的寄语都让孩子们红了眼眶:“世界很大,等着你们去探索。”

▲图为鄢家碉村与二坪村进行激烈角逐。 吉惹进去 供图

实践六天,时短情长。过程中角色转换流畅又顺利,队员们既是知识传播者,又是乡村体验者;更是文化传承者,还是创新发现者。从琅琅书声到田垄劳作,从指尖生花到彝汉协作。“彝乡青苗”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要破除自然条件制约与产业困境,更要守住文化根脉、激发其内生动力。结合彝绣文化优势,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更为重要的是点燃彝乡青少年对于家乡的赤诚和热爱,顺应新时代号召,把握乡村振兴大势。将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而这份体会,终将化作不懈前行的力量,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壤上。

撰文|李亚姣 景艳梅

图片|孙妮

一审|曾丽丽

二审|孙妮

三审|詹榕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丽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