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隆昌,沱江石盘滩提水灌溉工程(简称“沱灌工程”)如一条奔流不息的脉络,串联起历史奋斗与现实发展的印迹。这项由10万名水利战士历经30年铸就的全国第二、四川省第一大的水轮泵群提灌工程,不仅彻底改变了隆昌“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困境,更孕育了弥足珍贵的隆昌沱灌文化,享有“北有红旗渠,南有沱灌渠”美称。
2025年7月28日至31日,四川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学生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大调查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狮行三线·筑梦青马”团队聚焦这一工程,通过多维探访,解码其文化内核与时代价值,让这份奋斗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彩。
文化内核:以实干铸就不朽丰碑
隆昌沱灌文化的底色,是无数建设者用汗水与热血书写的奋斗史诗。实践团队通过与黄光才、邬宗才、李才玉、黄明超、兰瑞高等亲历者深入交流,还原那段肩挑手挖、战天斗地的岁月。从测量队员用脚步丈量山河,到建设者徒手垒砌堤坝,再到赔偿保障工作的细致周全,不同岗位的坚守共同勾勒出工程的全貌。
正如老一辈建设者所言:“没有沱灌,就没有隆昌的今天”,具象的故事让沱灌文化从文字走向鲜活,也让团队成员明白:今日对工程价值的挖掘,正是对先辈奋斗的最好致敬。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老一辈沱灌建设者 现实价值:以渠道架起发展桥梁
历经半个世纪,沱灌工程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灌溉的单一功能,成为串联生态、人文与发展的多维纽带。在石盘滩水电站,实践团队跟随技术安全股长周海东的脚步,从拦河大坝、中央控制室、发电机房到电力提灌站,见证科技赋能让老工程焕发新生;行至古宇湖,澄澈湖面倒映着工程滋养的生态画卷,让“绿水青山”的答卷跃然眼前;驻足孔子文化公园,团队成员悉心体悟水利惠民实效与厚重人文底蕴的交融,感知工程背后的人文温度。
此外,实践团队还实地探访“十里长虹”渡槽,既见证其持续灌溉着隆昌的万亩良田,让这片“中国鱼米之乡”的生机绵延不息,更关注到它蝶变为农文旅融合的新地标,在今昔对照中深化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内涵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与石盘滩工作人员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探访古宇湖
▲图为团队成员探访“十里长虹”渡槽
时代传承:以火炬照亮代代征程
为让沱灌文化永续传承,实践团队积极推动阵地的建设。在与隆昌市古湖景区管理委员会的交流座谈中,双方围绕隆昌沱灌文化展示馆的蓝图构思与展陈细节深入交流,致力于打造承载工程记忆的精神家园。同时,团队通过实地探访、口述史记录等方式,将先辈的奋斗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教育素材。
从石盘滩水电站的科技革新到古宇湖的生态变迁,从渡槽的今昔对照到展示馆的蓝图擘画,新一代青年正以实际行动接过精神接力棒,让沱灌文化中的坚守与奉献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奔涌。
▲图为团队与隆昌市古湖景区管理委员会召开交流座谈会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走访隆昌市胡家镇
沱灌工程是隆昌人民铸就的历史丰碑,沱灌文化是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四川师范大学“狮行三线·筑梦青马”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后续积极通过宣传沱灌故事、参与相关赛事等途径,着力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以更主动的姿态,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持续为沱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赋能,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撰稿:兰诏涵 图片:张峻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亚羲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