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盾行动:法润童心护成长,南通大学学生创新构建未成年人普法“坚硬盾牌”

发布时间:2025-07-23 20: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依依   阅读 36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青衿护苗入千门,法雨润心细无声。在全面贯彻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法治教育从“课本条文”转化为孩子手中的“防护盾”?这个暑假,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青盾行动实践团”交出了一份充满创意与温度的答卷。他们深入基层,聚焦未成年人保护的核心需求,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互动普法宣讲,将法治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法律人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青盾行动实践团部分成员合影。杨依依 供图

创新理念:童语释法构建法治认知新图景

“法律是书包里的晴雨伞,挡住欺凌的暴雨;是口袋里的修正带,让歪掉的轨迹变直;是赛场的记分牌,只标底线不记胜负!”——实践团将抽象法条转化为童趣比喻,用孩子的语言重塑法治认知。用温度消解距离,打破法律严肃印象,让法律成为孩子们随时可用的保护盾。

图为薛倩倩讲解防猥亵相关知识。李彦熹 供图

实践团精准把握普法宣传的核心价值:帮助青少年清晰认知自身合法权益,识别潜在侵权行为,筑牢风险防范意识;传授实用高效的自我保护技巧与合法维权求助途径,让孩子们在权益受损时不再茫然无措;培育“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既护己周全,亦能援手他人;针对校园欺凌、不当体罚等高频痛点,提供细致入微的应对策略与方案,致力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生态。

图为杨依依讲解校园霸凌相关知识。李彦熹 供图

实践路径:沉浸体验激活法治内生力

为实现普法效果的“深刻化”与“入心化”,“青盾行动实践团”精心设计了一套沉浸式互动普法体系。宣讲内容紧扣未成年人真实生活场景和困境,成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景猜猜看、判断接力赛、实战演练,将法律知识融入真实案例,让抽象条文照进现实。孩子们动手制作身体盾牌,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区分“好触摸”与“坏触摸”,明确身体“绿区”与不可侵犯的“红区”,牢记三步保护法。学习朗朗上口的维权小口诀,将“勇敢发声别强忍”、“老师家长都能说,严重就拨110”的维权意识内化于心。此外,团队强调未成年人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宣讲不仅面向孩子,也隐含对家长、学校、社会的呼吁,旨在共同“构建更加立体的未成年保护框架”,让普法与保护的触角延伸至家庭、学校、社区、网络等各方各面。

图为李彦熹讲解校园霸凌的处理方式。杨依依 供图

社会回响:青年智慧赋能法治中国未来

“青盾行动”的每一场宣讲,都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法治信仰的播种和自我保护能力的赋能。孩子们在互动中眼神从懵懂到明亮,积极举手参与情景模拟,大声复述维权口诀,勇敢表达对不当行为的判断。这些生动的反馈,正是普法成效最有力的注脚。宣讲内容直击社会热点,如对校园欺凌多维度“伪装”的揭示、对不合理体罚的明确界定、对“什么是正确的教育”的倡导,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度思考与强烈共鸣。

图为南通大学青盾行动实践团线下团队成员合影。杨依依 供图

当孩子们将“勇敢维权最能干”的口号响彻社区,当“身体盾牌”成为他们自信的铠甲,“青盾行动实践团”正以青年智慧破解普法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这支行走在江阴社区的法学青年队伍,用温度消解法律距离,以创新筑牢法治根基,让每个孩子都听见法治中国前进的铿锵足音。

图|杨依依 李彦熹

文|李彦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依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