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丝拳,源起近300年前,由杨家将后代杨德三融合少林、武当、峨眉武术精华所创,其取蛇之“缠绕化解”、鹤之“引进落空”,自成一派“缠闭门”,后在川渝各地流传,因技法特色得名“缠丝拳”。缠丝拳于2009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是重庆首个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朱小飞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缠丝拳
近日,“巴渝踏歌行”社会服务实践团走进荣昌区“缠丝拳非遗传承基地”,在缠丝拳非遗传承人朱小飞老师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这门拳术的精妙。从基础的桩功到简单的缠丝动作,朱老师手把手指导:“腰要像蛇一样灵活,出手动要画圈,步伐得稳而活。” 当手臂划出第一个螺旋轨迹时,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了“螺旋缠丝横劲”的巧劲——不是硬拼力气,而是用缠绕化解力道,这正是缠丝拳“以柔克刚”的生动体现。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缠丝拳
带着对这门非遗文化的好奇,团队成员向朱老师进一步的学习与采访了解缠丝拳其中的精髓与魅力。
荣昌缠丝拳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它首先是实用的,能防身;更重要的是能强身健体,练拳时的专注还能净化心灵,让人沉下心来。
如今传承面临哪些挑战?
年轻一代兴趣减退,传承人断层风险不小;传播范围局限于川渝局部,大众认知度低;现代社会对实战需求减少,仅靠健身和非遗标签吸引力不足;加上传承多靠师徒口传心授,缺乏标准化体系,效率不高。
未来如何让更多人了解缠丝拳?
要走进校园、社区这些基层,多展示技法、讲历史、搞体验,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以柔克刚、巧劲取胜’的特色,慢慢就会被它吸引。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朱小飞老师
通过此次学习,让实践团成员对缠丝拳有了全新认识。百年传承,这门拳术靠师徒相授走过风雨,如今能被更多人看见,既是幸运,更是责任,它不止是拳脚功夫,每一招一式都藏着对心性的锤炼,手臂缠绕时的专注、步伐沉稳中的定力,都是传统智慧的流露,它承载的不仅是武术技艺,更是巴渝大地的尚武精神与文化根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诗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