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草青青处,星火照传承——蒲织星火实践团探访非遗活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2 22: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君好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社7月22日讯(通讯员谭君好)七月的粤西大地,青绿色的蒲草在风中舒展,湛江科技学院蒲织星火实践团的“三下乡”之旅,就循着这缕草香,走进了沈塘镇蒲草编织的世界——从生产车间到村落院落,从传统手艺到现代空间,他们试图读懂非遗里藏着的文化密码,也见证它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新生。

一、车间里的坚守:当蒲草与市场“对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经理访谈

近日蒲织星火实践团成员指导老师杨利平的带领下,在塘边小学曾越聪校长的陪同下,走进了这家将蒲草“织”向世界的企业——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

车间里,工人不是在编织,而是在制造模具,“把这些模具送进每个家庭,她们才能在不耽误农活、家务的基础上,再挣点小钱贴补家用”,经理介绍“一根草要经过晾晒、碾压,才能变得柔韧;一个灯罩要编上百个结,错一个就得拆了重来”。正是这份细腻,让蒲草制品成了“香饽饽”——不仅远销欧美、东南亚,国内还与中山灯具产业形成稳定合作,一盏盏蒲草灯从这里走进千家万户。

“最愁的是年轻人不愿来。”经理的语气沉了沉,“这活儿费眼、费腰工资一般,不如去城里打工‘体面’。可这门手艺少了新鲜血液,早晚要断档。”他的笑容里藏着隐忧但又马上振奋起来:“公司准备筹备莆织大赛,加大奖励力度,让年轻人参与进来。技艺需要传承,产品也需要创意,这些都离不开你们年轻人啊”。

二、院落里的温度:指尖的传承,岁月的沉淀

 

图为村民阿姨边做蒲草制品边回答实践团成员问题

接着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了周边的村落。村口的空地上铺开了蒲草,几位阿姨正用木耙翻动着,“暴晒三天,草茎才够结实”;路边,几辆三轮车缓缓驶过,车轮轻轻碾压着摊开的蒲草——这是村民们的“土办法”,借着力道让草茎变得柔韧,比机器处理更贴合手工编织的需求。

成员们发现,这些阿姨们不仅手艺精湛,更藏着对蒲草的深情。“妈妈说,以前没粮食,就靠编蒲草席换米吃。”62岁的林阿姨指着地上铺着的旧蒲席,“现在日子好了,但这手艺不能丢——这是祖祖辈辈跟土地打交道的念想。”摄影师拍下她们低头编织的身影:蒲草的清香混着泥土味,指尖的动作里,是岁月酿出的从容。

三、酒店里的新意:当蜂皇精神遇见蒲草匠心

 

图为蜂皇酒店最大宴会厅“蜂皇厅”

在雷州蜂皇酒店,实践团见到了蒲草编织最灵动的“变身”。这家酒店,将蜜蜂勤劳协作的理念与蒲草非遗完美融合,让每一处装饰都成为文化讲述者。

最大的“蜂皇厅”里,一盏巨型蒲草灯饰悬于穹顶,层层叠叠的草茎勾勒出蜂皇的形态,开灯时光影透过草缝洒落,仿佛蜂皇振翅欲飞,将蒲草的韧性与蜜蜂的灵动巧妙结合。其余包厢则以“茉莉”“玫瑰”“百合”等花卉命名,每一间都藏着巧思。酒店负责人介绍:这些蒲草作品都由华蒲灯饰的工匠定制,客人在品味美食时,也能读懂蜜蜂采百花酿蜜,匠人集百草成艺的深意。

在这里,蒲草不再是田间的寻常植物,而是承载文化创意的介质——它让“勤劳创造价值”的精神有了具象表达,也让非遗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四、草尖上的希望:小小的手,编织大大的未来

调研的最后一站,是溪头村的一处小院。夕阳穿过榕树叶,落在两个小男孩身上——10岁的阿明和11岁的阿亮围着编织模具熟练地穿梭蒲草,他们的小手虽小,动作却有条不紊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下来,也没舍得停手。成员们举起相机,定格下这一幕:蒲草在他们手中慢慢成型,像一颗正在萌芽的种子。

 

图为溪头村遇到的小朋友正在熟练地进行蒲草编织

这或许就是传承最美的样子:不只是老师傅的坚守,更是孩童眼里的好奇;不只是车间里的流水,更是院落里的烟火;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能触摸、能创造的生活。

 

图为蒲织星火实践团部分成员和老师及校长与经理的大合照

此次调研让蒲织星火实践团成员们知道,一根蒲草的力量很轻,但当无数根草拧成绳,就能托起非遗的未来。而实践团这群青年,愿做那点星火,让蒲草的清香飘得更远,让传统的温度,永远留在人间。

撰文杨利平、谭君好

图片谭君好、余镓红

一审谭君好

二审余镓红

三审杨利平

(通讯员:谭君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君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