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理学子巧手创作 非遗技艺焕新辉

发布时间:2025-07-22 22: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圣君、何腾涛、何佳霖、倪琬青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唐圣君、何腾涛)巧创非遗,旧焕新辉。7 月 20 日下午三时,成都理工大学 “候鸟计划” 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服务队的 6 名队员齐聚会议室,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手工品创作活动就此展开。团队精选棕编、竹编与皮影三类非遗技艺作为创作主题,以巧手传承非遗技艺,用创意激活传统文化。

队员进行非遗创作

柔韧如丝,传承如棕,一编一世界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以棕榈叶为原料,编织的基本技法是穿插、折拉、编扣、打结,特色技法因品种而异。艺人凭着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就能编织出各种飞禽走兽。活动现场,棕编创作区的队员们利用棕榈叶、剪刀、细针等工具,通过编、折、撕、拉、绕、穿、刺,棕榈叶在手中几经弯折、缠绕,幻化出形态各异的作品:含苞待放的玫瑰纹理细腻,小巧玲珑的灯笼暗藏巧思,灵动的小鱼似要摆尾游出,方正小框透着实用之美,蹦跳的蚂蚱更是栩栩如生,触须微颤、后腿紧绷,仿佛下一秒便会跃入草丛隐没踪迹。

队员棕编作品

以竹为径,以艺为媒,一竹一匠心

竹编技艺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的文明史。竹编技法多样,有挑一压一,挑二压二、六角编、三角编、绞丝,菊花底、插筋、雪花编、和尚头等多种编法,讲究的是经纬交错的默契,暗藏着先民与自然对话的智慧。队员们手持细竹条,耐心编织,细密的篾丝在指尖穿梭,不多时,一只线条流畅的小篓子与一艘带篷的小船便初具雏形,朴素的竹色中恰恰透着自然的质朴与匠心。

队员竹编作品

灯影不灭,薪火相传,凭灯舞众生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门融音乐、剧本、造型、光影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皮影制作时,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活动中,队员们在皮革上精心勾勒人物轮廓,再细致裁剪,随后以鲜艳的色彩层层晕染,形成不同的生、旦、净、末角色,最后,将关节处巧妙拼装,一个个皮影人物便有了 “举手投足” 的灵动感,仿佛随时能登上幕布,在灯影中演绎悲欢离合。

队员皮影作品

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奋进谱新章

此次活动中,队员们不仅在指尖实践中触摸到非遗技艺的精巧,更在资料研习中读懂了技艺背后的人文温度 —— 棕叶里藏着民间艺人的生活情趣,竹条间连着乡土人家的烟火气,皮影上印着市井戏台的热闹声。这些非遗技艺,既是承载乡土情怀的文化记忆,更是凝聚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传承非遗,便是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的实践中生生不息。

当棕榈叶的韧劲、竹篾的清香、皮影的斑斓在会议室交织,这场创作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度沉浸于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以青春视角探索着非遗文化的年轻化表达。指尖的温度,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也为未来的文化创新埋下深厚根基。

撰文|唐圣君何腾涛

图片|唐圣君

一审 | 倪琬青

二审 | 何佳霖

三审 | 魏聖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佳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