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行”突击队在广东省吴川市稳村聚焦当地特色番薯产业展开深入调查,突击队先后走访了当地的选调生、村委会成员、种植户和“稳健”公司创始人。通过面对面谈话,调研组深入了解了当地番薯的种植及外销情况,也对吴川稳村的致富之路有了新的思考。
一、政府搭台:品牌初立,数字化转型遇瓶颈
调研组拜访了稳村的驻村选调生,向其了解当地的番薯产业发展情况。据驻村选调生介绍,2016~2021年间,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牵头下,稳村依靠种植番薯这一独特优势,鼓励贫困户成立合作社并与各公司签订协议。农户提供番薯,公司提供技术和分红,在这样的通力合作下,当地逐渐打造出了“稳田香”番薯品牌。此外,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下,村内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水泥路贯通田垄,共享大道接通湛江,污水处理厂落地投用,臭水塘变成灌溉水源……但同时,品牌知名度不足成为隐忧。“我们现在是从无到有,但真正难的是从有到好。”选调生这样评价当地的番薯产业。尽管政府持续投入扶持资金,如何借力数字技术扩展销售渠道,仍是亟待突破的关口。
突击队员与驻村选调生交流 韩钰摄
二、村干部痛点直击:产业链薄弱制约溢价能力
与稳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交流后,调研组成员了解了番薯销售过程中最大的痛点和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工作人员认为,番薯销售存在如非规则性收购、缺乏有效包装、依赖经销商销售导致农户收入低等问题。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包括提高销量、提升溢价能力、加强品牌宣传和降低运营成本,其中,推广品牌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队长朱锶涵采访村委会工作人员 林钰摄
三、种植户实践:自产自销的突围尝试
一个无奈的笑脸,一句“没经验,不会弄”。道出了种植户不扩展电商营销渠道的原因。据调查,该村民自种的红薯基本上自产自销,且对于电商营销的认识还停留在朋友圈。此外,种植户还提到,天气和季节因素仍影响着当地普通农户红薯地的收成。“下雨收成好!秋天种的收成好,春天不行啊!”由此可见,散户种植的数字化鸿沟深化、抗风险能力弱以及产业协同性缺失等问题突出,应着重开展数字帮扶、构建气候韧性产业链、打造产业共同体等措施。
调研组与稳村种植户交流 刘烨摄
四、“稳健”品牌创始人的外销攻坚战
调研组找到了稳村番薯产业大户、“稳健”品牌创始人——吴日升。他建立起的公司故事充满启示。这家由农民自发成立的20余人小企业,完全靠自己的资金壮大和发展起来。吴先生详细介绍到,他们自发筹备资金,买机器、建工厂,自己注册商标,收购农户番薯再集中外销到北京、香港等高端市场。一句“为老乡”,不仅是一番温情的话语,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吴先生不仅帮助了农户,也富了自己和家乡,展现了值得敬佩的企业家精神。
调研组听吴日升先生介绍他的品牌 刘烨摄
通过这次调研,“朝阳行”突击队了解了稳村番薯过去的发展历史,也看到了其发展壮大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弥补数字鸿沟,扩展外销渠道成为稳村番薯走出去的关键举措。”朝阳行”突击队将化身"数字桥梁",把青年智慧注入当地番薯发展,让"稳田香"飘出稳村,让乡村振兴之梦在红土地上扎根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