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14日,山西晋中理工学院“红途逐梦”实践队深入山西省阳泉市开展以“青春三下乡,实践铸华章”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走进中 共创建第一城旧址、保晋文化园,探寻红色印记,将炽热的青春与厚重的红色历史相碰撞;探访百团大战纪念馆、阳泉市博物馆,感悟革 命精神,赓续红色薪火;走访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银圆山庄,感受这片土地上流淌的红色血脉,展现这片土地上发展的历史脉络;走进赛鱼小学刘慈欣科技展览馆,感受前沿科技魅力;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实践活动,将青春“绿”融入志愿“红”,让红色文化深入社区,激发居民的爱国热情;深入山西平定亮晶晶砂锅公司、莹玉陶瓷有限公司,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与温度。
追溯红色起点,探寻红色印记
7月8日,红途逐梦实践队探访中 共第一城旧址,在复原的历史场景中,聆听阳泉作为“中 共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的诞生故事,感受先辈建城兴业的初心。走进保晋文化园,从近代工业先驱的奋斗历程中,读懂阳泉作为工业重镇的早期崛起密码,红色基因与工业文明的碰撞,为实践活动奠定厚重基调。
追溯历史脉络,赓续红色薪火
7月9日,红途逐梦实践队驻足阳泉市博物馆与1947文化园,从馆藏文物中梳理阳泉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在1947年城市建设的历史遗存里,具象化“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早期实践。新旧史料交织间,队员们清晰看到一座城市如何在历史浪潮中沉淀文化特质,完成从历史记忆到当代认同的精神衔接。
科技点亮童心,古建承载乡愁
7月10日,红途逐梦实践队走进赛鱼小学刘慈欣科技展览馆,一同探索科幻世界,见证本土科幻IP对青少年科学梦想的启迪;走访银圆山庄,在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群中,解读古村落的防御智慧与晋商文化印记,科技与古建的反差体验,让队员们对阳泉的多元气质有了更深理解。
志愿服务落地,青春力量扎根
7月11日-12日,红途逐梦实践队深入社区开展教育辅导、普法宣传和敬老服务多元化活动。在教育辅导中,大家耐心指导孩子们完成作业,并开展绘画课堂和安全知识讲解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在普法宣传中,大家通过发放禁毒资料、展示知识展板,向居民普及法律常识,提升法治意识;在敬老服务中,大家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清理厨房、擦拭窗户,用行动传递敬老关怀,不仅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更让“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在为民服务中落地生根。
重温战役史诗,传承英雄精神
7月13日,红途逐梦实践队走进位于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馆,感悟跨越时空的伟大抗战精神,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战斗文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生动再现了华北抗日军民,齐心协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真切感受了先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铭记这段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新时代展现青年担当。
探秘传统工艺,赋能产业振兴
7月14日,红途逐梦实践队聚焦平定两大传统工艺企业——山西平定亮晶晶砂锅有限公司与莹玉陶瓷有限公司。队员们观摩砂锅“千锤百炼”的古法技艺,了解陶瓷从传统烧制到文创转型的创新实践。作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砂锅不仅承载着民间智慧,更在匠人们的坚守中,延续着数百年的手工记忆。而平定陶瓷以娘子观风光为灵感,拓展为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在与负责人的交流中,队员们既看到了非遗技艺传承的坚守,也发现了传统产业对接市场的突破,这些实践让队员们直观看到,非遗不仅是文化符号,更能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活水”。
此次阳泉之行,红途逐梦实践队的队员们在红色沃土上汲取精神力量,在文化长河中触摸历史温度,在社区街巷里践行青春担当,更在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碰撞中,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一周的实践虽已落幕,但这份根植于阳泉大地的感悟与思考,将化为队员们前行的动力。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在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让青春之花在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文章来源:山西晋中理工学院红途逐梦实践队
图片来源:山西晋中理工学院红途逐梦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灏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