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伞一世界,‘泾’彩连山海”中华文化传承团:油布伞承载烽火记忆 匠心军魂共筑精神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21 22: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淼淼   阅读 43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我们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值此特殊年份的7月,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经济学院“一伞一世界,‘泾’彩连山海”中华文化传承团专程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亲切慰问抗美援朝退伍军人张学先同志,聆听烽火岁月的难忘记忆,探寻非遗油布伞在峥嵘历史中的独特印记,共筑精神传承的纽带。

图为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与退伍老兵合照

慰问抗美援朝老兵 温暖关怀处处显

走进张学先同志素雅而简洁的家中,实践团成员向这位令人敬仰的抗美援朝老兵送上慰问品,还特意献上一把饱含家乡情谊与敬意的红色泾县油布伞。这份独具匠心的礼物,瞬间勾起了老人对峥嵘军旅生涯的回顾。

图为团队成员送张学先同志慰问品

图为团队成员赠老兵红色主题油布伞

采访老兵忆峥嵘 伞护钢枪映初心

在随后的采访中,张学先爷爷向实践团成员们缓缓讲述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军旅岁月。他特意提起家乡泾县的油布伞,在朝鲜战争上曾立下不少功劳:雨天裹住枪支能防锈蚀,撑开便是露营时的“临时屏障”,夜间行军时,伞影还能悄悄掩护战士们的身形。而早在抗战时期,泾县的匠人们就曾连夜赶制油布伞支援前线,那一把把伞,正是后方百姓支援反侵略斗争的生动缩影。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不同时空里的油布伞,见证的是同一种精神——无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还是抵御霸权主义扩张,中国人民始终以行动践行着“反对侵略、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油布伞的身影,恰是这种精神代代延续的“具象符号”。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老兵

寄语青年担使命 匠艺精神共传承

泾县油布伞的制作,88道工序里藏着精工坚守得执着,更浸透着耐住性子打磨的匠心。这份坚守与执着,恰似反法西斯精神的内核——面对侵略时不屈的抗争意志,与守护和平时久久为功的担当。

采访尾声,张学先爷爷望着眼前的青年们,恳切寄语:“这伞能经住风雨,是因为匠人下了真功夫;咱国家能安稳,是因为前人拼了命。你们要把这做伞的细致、打仗的勇气传下去,别让好日子被糟蹋了。”实践团成员们深感触动,纷纷表示要以张爷爷为榜样,将这份“坚韧担当”的精神牢牢接住、好好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倾听老兵寄语

经过此次采访,传承团成员们深切体会到:泾县油布伞的传承,是“手艺的活态延续”;反法西斯精神的传承,是“信念的血脉相承”。两者形式虽异,却在“坚守”与“担当”中同频共振,共同编织成这片土地独有的精神密码。而这份密码,正是当代青年需要用心解读、用力传承的“泾彩”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张学先同志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淼淼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