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陈奕垚、贾瑞)当历史的回响遇见青春的脚步,红色基因的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近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领“抗战烽烟实践团”的成员,先后走进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为期三天的“行走的思政课”。师生们在文物前驻足,在史料中溯源,在纪念墙下宣誓。“抗战烽烟实践团”行走三地感悟红色历史,让红色历史成为最生动的教材,让爱国情怀在行走中深深扎根,让峥嵘岁月照亮青春征程。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老物件里的“全民抗战志”
7月11日清晨,实践团首站来到坐落于安德门大街的民间抗日博物馆。引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寻找英雄的地方”,推开斑驳的黑铁门,仿佛穿越回烽火岁月: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躺着,枪托上“保家卫国”的刻痕仍清晰可见;泛黄的一张张书信报纸,文字里静静藏起军民同心、一致抗日,“最后一粒米做军粮”的赤诚;角落静静摆着的老式电报机上,还留着操作员昼夜发报的指痕,仿佛还能滴滴答答传递着胜利喜悦的密语……
图为“抗战烽烟实践团”师生参观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贾瑞 供图
实践团全体成员向写满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的姓名墙前默哀致敬,深刻缅怀革命英烈。在看到展馆“抗战老兵手印墙”七年来收集到的2800余份手印时,实践团队员王美懿忍不住感慨:“课本里的‘全民抗战’四个字,在这里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事。这些老物件、老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热血写就的红色爱国答卷。”
图为团队师生面对革命英烈姓名墙默哀致敬。贾瑞 供图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蓝天忠魂的“青春报国书”
7月12日午后,实践团的脚步来到了抗日航空英烈博物馆。展馆内,“霍克Ⅲ”战机模型昂首挺立,翻新了一遍又一遍的机身难藏岁月的痕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航空烈士公墓里,同行的游客讲述着这里的红色故事:“他们中最小的只有19岁,平均年龄不到23岁,却用生命在蓝天筑起防线。1941年空战中,沈崇诲烈士驾驶受伤战机,放弃跳伞机会,直接撞向日军军舰,践行了‘我死则国生’的誓言。”
团队成员饶丽晶读着沈崇诲的家书,声音渐渐哽咽,“他们和我们年纪相仿,却早已懂得‘家国大义’比生命更重。他们用青春诠释了‘以身许国’,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图为团队师生在纪念馆展示墙前合影。贾瑞 供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血色记忆里的“和平坚守诺”
7月13日上午,实践团怀着沉重而肃穆的心情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灰白色的纪念墙前,“300000”这个数字刺痛着每个人的眼睛;万人坑遗址展厅内,静默的白骨层层叠叠,无声诉说着那段苦难历史。师生们缓缓走过,脚步轻得不敢惊扰沉睡的灵魂,不少人自发低下了头。
在“幸存者证言厅”,幸存者通过视频讲述了当年的经历:“那时我才8岁,躲在衣柜里听见外面的枪声,母亲把最后一块饼塞给我,说‘要活着记住’。”屏幕前,团队成员都红了眼眶。在和平广场,师生们手捧白菊,列队走向纪念墙,将鲜花轻轻放在基座上。
实践团指导老师吴奇隆在交流时说:“你们年轻人来这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苦难中汲取力量——知道和平多珍贵,才更懂要守护什么;知道先辈多勇敢,才更明白该传承什么。”
图为团队师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合影。贾瑞 供图
行走中的传承:让红色基因“活”在青春里
返程路上,师生们翻看此行的笔记:有在民间抗日博物馆临摹的“保家卫国”刻痕,有航空英烈家书的手抄稿,有国家公祭鼎巍峨的照片。最后实践团指导老师贾瑞强调:“思政课不该只在教室,历史也不该只在课本里。这两天,我们触摸的是文物,更是民族的精神脊梁;我们听见的是故事,更是穿越时空的信仰传承。”
实践团队长平凡在实践日志里写道:“以前总觉得‘爱国’很宏大,直到看见五湖四海救助儿童的款项,看见年轻飞行员用生命守护蓝天,看见幸存者用一生践行‘活着记住’的承诺,才懂爱国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平凡中的坚守如初。”
车窗外,夕阳染红天际,实践团的“铭记抗战历程,汲取奋进力显”的旗帜仍在风中飘扬。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没有结束——当实践团师生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校园,那些在博物馆里种下的种子,在纪念馆里许下的承诺,终将在青春岁月里生根发芽,让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生生不息。
撰文 | 陈奕垚
图片 | 贾瑞
审核 | 贾瑞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陈奕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