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7月18日,兰州理工大学“心语心愿”社会实践队走进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漆扇制作”主题活动。通过手把手教学、互动体验和成果展示,大学生志愿者们以传统工艺为桥梁,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沟通障碍的艺术创作。
匠心传承:从漂漆到成扇的沉浸式教学
上午9时,活动在学校的户外庭院拉开序幕。社会实践队员们身着统一的红色志愿者马甲,将准备好的扇形坯料、天然大漆、颜料桶等工具整齐摆放在木质长桌上。队长向学生们展示了一把已完成的作品——扇面上黄蓝交织的纹理如山水泼墨,末端紫色流苏随风轻摆,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图 1社会实践队员成品展示 供图李晴茜
“漆扇制作的关键在于‘漂漆’环节。”实践队员们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向围坐的孩子们解释。她拿起一把空白扇坯,轻轻浸入装有橙红色漆液的塑料桶中,手腕微微转动,扇面立刻吸附上一层斑斓色彩。“黄色代表阳光,蓝色像天空,大家可以自己搭配喜欢的颜色!”一名佩戴助听器的男孩在志愿者引导下,小心翼翼地将扇子斜插入水,看到扇面逐渐晕染出粉蓝相间的波纹时,兴奋地用手语比划“漂亮”。
图 2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制作成品 供图李晴茜
活动中,志愿者们采用“一对一”陪伴模式。一位实践队员握住一名小男孩的手,共同捏住木柄刷子,将扇子从漆液中缓缓提起;另一组教学中,女生甚至俯身示范“吹干”技巧,引得孩子们争相模仿。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队员们还提前准备了图文步骤卡和实物样板,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都能直观理解流程。
图 3实践队员协助学生制作漆扇 供图贾铭萱
创意绽放:学生作品里的“无声诗画”
经过两小时的制作,三十余把漆扇陆续完成。孩子们举着作品围成圆圈,脸上满是成就感。有的扇面以明黄为主调,黑色“端午安康”字样苍劲有力;有的则用粉蓝泼溅出星空效果,角落写着“山海”二字;一名女孩更在扇面上拼贴出“岁月静好”的剪字,搭配红色流苏格外醒目。
图 4部分学生展示制作成品 供图蒋巧雅
“没想到孩子们对色彩这么敏感!”一名实践队员指着一名学生的作品说道。这把扇子以绿色漆液打底,表面点缀着白色斑点,看似随意的笔触却呈现出荷叶露珠的意境。活动现场,学生们还用成品扇子玩起了“猜图案”游戏,一名听障女孩通过扇面比划出“蝴蝶”,引得众人鼓掌欢笑。
细节守护:换水清场中的责任担当
午后气温升高,漆液容易挥发结膜。几名队员频繁往返于水桶和洗手池之间。“每完成5把扇子就要更换一次水,否则颜料会浑浊。”队员一边用木刷搅拌新换的漆液,一边向好奇的学生解释原理。活动尾声时,一名穿T恤的女生主动清理洒落的颜料,连桶身“A4”标签上的漆渍都仔细擦拭干净,这些细节让学校老师连连称赞。
图 5实践队员换水 供图蒋巧雅
心桥共建:红砖墙下的温情定格
活动最后,全体参与者手持漆扇在红砖教学楼前合影。背景电子屏上“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标语与红色横幅“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互映衬。特殊教育学校教导主任老师表示:“这种沉浸式美育既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又能激发艺术表达欲望,比常规课堂更受学生迎。”
图 6实践队与学生们合影留恋 供图贾铭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嘉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