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千年奔流处 青春同心筑梦时——南信院多民族学子沿运河解码交融基因,续写团结新章

发布时间:2025-07-21 13: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静雅、于璐、曹双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赵静雅、于璐、曹双)2025年7月5日至8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运河青菱同心筑梦”实践团沿大运河扬州段展开调研。这支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团队,以“古代商贸互鉴—近代抗战同频—当代振兴共生”为主线,深入扬州市区、高邮市及菱塘回族乡,在历史遗迹中解码交融基因,在现实实践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码。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跨越三级行政区域的实践,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青年一代用专业所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答卷。

溯脉:千年运河里的共生智慧

大运河扬州段的水波,流淌着千年文明交融的密码。东关街的青石板被往来脚步磨得温润,钞关遗址的碑刻记载着南北货物的流转,南门码头的石阶纹路里嵌着舟楫往来的记忆,盂城驿的驿马铜铃仿佛还在诉说着“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繁忙,邵伯古镇的漕运粮仓遗址恰是“至今千里赖通波”的生动诠释——实践队员们走过这些遗存,共同回望古代扬州城各民族间“因河而聚、因商而融”的繁荣长卷。

位于三湾片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本次实践调研的重要一站,馆内众多文物以历史见证者的姿态,为队员们铺展着一部立体的运河文明史,清晰勾勒出大运河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作用。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了不同地域文化在运河沿岸的碰撞与融合,也让他们对运河承载的文化内涵有了更系统的认知,串联起“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大运河连接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实践队随后来到了马可波罗纪念馆,为了解这段历史增加国际视角。元代的扬州,不仅是国内商贸枢纽,更是国际交流的窗口:异域商人带着香料而来,本地工匠备上丝绸以待,译员在市集间架起沟通桥梁,这种“跨地域+多文化”的贸易生态,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铸魂:烽火岁月里的共御担当

在扬州城区的普哈丁园里,甲午战争中殉国的左宝贵将军事迹让队员们驻足良久。这位出身平凡的回族将领,在平壤战役中衣不解甲、带头冲锋,以“家国大义高于一切”的抉择,诠释了“身份之上,是共同的‘中国人’烙印”。哈尼族学生包莹莹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将军的墓碑上,刻着的不只是身份标签,更是‘忠魂’二字——这是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坐标。”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即“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的当天,实践队来到了高邮市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在一座刻画群众支前场景的浮雕前,实践队员久久伫立:画面里,乡亲们抬着担架、撑着渡船、守护着粮队,民族衣衫各异却眼神一致,无声诉说着80年前“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壮阔史诗。

馆内史料显示,全面抗战爆发后,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高邮成为敌我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当地党政军民迅速凝聚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论男女老少、来自何方、所属何族,都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斗争中。1945年12月,高邮战役打响,这是抗日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为支援前线,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运输队、担架队,1.5万名民工肩挑手推,500条民船日夜穿梭,将150万斤粮草和弹药送往前线;3000名民兵配合部队作战,在芦苇荡里设伏、在运河边架桥,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为家国奋不顾身的鲜活生命。” 全民族抗战时期,高邮这片红色热土上,338 名英烈为国捐躯,他们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烈士陵园的英烈墙上。凝视着那一行行名字,实践队员们不禁哽咽,心中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的胜利从不是某一族群的独奏,而是全体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

赋能:新时代振兴里的协同力量

从高邮市区沿湖向西20公里,队员们来到调研的最后一站,扬州高邮湖畔的菱塘回族乡——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唐朝时这里就有“胡商”居住。元朝时,菱塘已经是回民聚居地,数百年的相守与共进,让这片土地沉淀出“团结”的基因。

菱塘的发展离不开先辈的奠基,在菱塘民族文化宫,实践队员研读乡志时,对一位为当地发展奉献一生的前辈肃然起敬,回族干部沙德明在1948年菱塘解放后,历任多个职务,带领多民族民工参加京杭大运河整治工程获指挥部一等奖,他始终心系各族群众,于1967年积劳成疾病逝。

从历史走向现实,菱塘回族乡现有汉族、回族、壮族、苗族等10个民族,如今菱塘的田野间正上演着“全乡群众抱团发展”的新时代篇章,漫步菱塘,路边盛开的石榴花既是风景,更是当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画好团结“同心圆”的象征。

菱塘的石榴花开得艳,是因为扎根在“共富”的土壤里。在调研走访中,菱塘的发展成就让队员们感到震撼,菱塘回族乡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大家“共商发展计,同走致富路”,因地制宜制定方案,推动“一村一品”精准化,旅游业、电缆产业、林果经济、生态水产养殖等多点开花,形成了“农工商旅”融合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省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典范。

成长:从“见证者”到“建设者”的青春答卷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共同体的建设者。”队员们各自发挥专业所长,将所见所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他们建立了“运河文化纹样数字库”,将调研中收集到的传统纹样——汉族的花鸟纹、回族的几何纹、蒙古族的卷草纹等,通过数字技术转化为可编辑的设计素材。回族学生常永美和她的同学邓佳用运河波浪纹作为基础框架,串联起各类特色符号,设计出运河主题的系列剪纸作品,让传统文化成为传递“协同共生”理念的载体。

在高邮湖畔的明清运河故道旁,队员们还开展了“守护运河”公益行动,清理岸边的生活垃圾,用镜头记录生态保护现状,呼吁更多人关注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在前辈们奋斗过的土地上,才明白‘共同体’不是口号,是需要一代代人用行动守护的。”队长曹双同学这样说。

调研结束后,团队交出了扎实答卷:1万余字的《运河畔的协同发展答卷》调研报告,系统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交融共生”的经验;“运河记忆”H5数字地图,标注了此次调研所涉20余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标,扫码即可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当代发展;还有2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作品,计划通过线上推广方式传播。

大运河的水波,从千年前流到今天,见证了从古代商帮“共市”到抗战时期“共战”,再到当代“共富”的演进,也映照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升华。当运河波光映亮这群南信青年的脸庞,他们深知,大运河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是中华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血脉,而这场实践不是终点,恰是起点,作为新时代的“运河儿女”,他们将继续用数字技术活化民族记忆,用青春行动续写“同心筑梦”的新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大运河般奔流不息,代代相传。

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数码艺术学院 赵静雅、于璐、曹双

图/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数码艺术学院 陆韦丞、王禹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