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千年石韵,对话地戏传承——贵州大学“屯堡傩韵”实践队探寻云峰屯堡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1 13: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符芳毓 张馨尹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21日讯(通讯员 符芳毓、张馨尹)近日,“屯堡傩韵”实践队深入安顺云峰屯堡,亲身体会屯堡建筑的军事智慧、聆听非遗传承的脉动,更通过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守兴的深度对话,为这一“活态历史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寻找当代答案。既是响应国家非遗保护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青年学子以田野调查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

云峰屯堡:石砌的历史长卷

云峰屯堡由多个屯堡村落组成,是明代军屯文化的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域 。走进这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数百年前。错落有致的石屋、蜿蜒曲折的石板路、高耸的石墙,无一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些石头建筑不仅坚固耐用,还蕴含着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每一块石头都见证了明代“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历史。

实践队首先来到了云山屯。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古老的石板路前行,两旁的石屋保存完好,斑驳的墙壁上依稀可见当年的痕迹。队员们与村里的老人亲切交谈,听他们讲述屯堡的历史变迁和民间故事。老人们指着墙上的壁画,向队员们介绍着屯堡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让队员们对屯堡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目光所及,皆是由青灰色石头垒砌的建筑:厚重的石墙高达数米,墙缝间的苔藓记录着岁月痕迹;临街的“朝门”雕花虽已斑驳,却仍能想见当年的规整气派;巷弄纵横交错,如迷宫般的布局暗藏军事防御智慧——这正是明代军屯文化的鲜活遗存。每一块石头都像在说话,诉说着当年屯军将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的生活。


图为队员走访云山屯。祝秀熹 摄

地戏铿锵:面具下的英雄魂

午后的屯堡广场上,一阵急促的锣鼓声骤然响起。几位身着青布对襟衫、头戴五彩面具的地戏艺人手持刀枪,随着鼓点腾挪跳跃,唱腔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这便是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屯堡地戏。

据当地人所说,当地有座老寺庙,供奉着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太上老君这些大神,与地戏里请的神不一样,老辈人说这会“犯冲”,所以屯堡自古就没有自己的地戏表演传统。然而随着景区商业化的推进,这一传统正悄然改变。如今,景区常会邀请外地地戏队来表演,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石墙上的青苔记录着岁月,也见证着这份信仰与现实的拉扯。居民们对传统的敬畏从未褪色,只是面对呼啸而来的时代浪潮,那份无奈与妥协,成了屯堡文化当代传承中一道复杂的注脚。

图为队员们采访村里老人。 祝秀熹 摄

詹家屯访叶守兴:五十年坚守,让地戏“活”下去

当日傍晚,实践队辗转来到詹家屯,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地戏)代表性传承人叶守兴。年过六旬的非遗传承人叶守兴正为徒弟示范"开嗓"唱腔,这位从1961年起与地戏结缘的老艺人,向实践队员们讲述起了他地戏传承的风雨历程。

"地戏不是随便演的,讲究'祖传'与'师承'。"叶守兴指着墙上的面具说,从选木雕刻到上漆描金,20多道工序马虎不得,而唱腔、身法更要与锣鼓点严丝合缝。他回忆,1963年传承曾中断,1967年重新组建队伍时,32人的戏班全靠信念支撑,一场戏能连演十五天,"开箱、请神这些仪式,少一步都不行"。

如今的传承之路愈发艰难。"年轻人嫌苦,雕个面具要练三五年,唱腔更是日复一日的磨。"叶守兴坦言,为留住手艺,他自掏腰包教徒弟,却仍挡不住人员流失。更让他痛心的是商业化对传统的冲击:戏剧被压缩成20分钟片段,"请神""送神"等核心仪式被简化,就像砍断了地戏的根。

在叶家的地戏堂,供奉着传承百年的神位,桌上整齐摆放着忌食牛、马、狗的戒律牌。"地戏不只是表演,是驱邪祈福的信仰。"叶守兴说,尽管尝试用抖音传播,效果却有限。他仍每天带着徒弟排练,"只要这身功夫还在,就不算断了传承"。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这位老艺人守护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担当。

图为叶老为队员们讲述地戏传承。 祝秀熹 摄

图为叶老夫妇与队员们的合影。祝秀熹 摄

暮色渐浓,实践队带着一身石尘与满心感悟踏上归途。从云峰屯堡的石墙到地戏的锣鼓,从居民的乡愁到传承人的坚守,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屯堡文化的厚重肌理,更读懂了“传承”二字的千钧重量。正如队员们在日志中所写:“屯堡的故事,藏在石头里,唱在地戏中,更活在每一个守护者的心里。实践队的脚步不会停,要让这份‘地戏之韵’,传得更远。”

图为詹家屯村民表演地戏的寺庙。 祝秀熹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馨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