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于纪念馆前合影留念皖南,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厚重缄默的山峰——英烈山静静伫立。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的盛誉,却承载着深沉的情感记忆;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却见证着一方水土对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守望。6月30日,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柏里,常垫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柏垫镇的英烈山纪念馆,翻开记录着2006年“6·3”空难中40位国防科技精英的壮烈牺牲的史册,感受这曲荡气回肠的精神颂歌。
英雄去矣意徘徊,敢有雷霆动地哀。走进英烈山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荡气回肠的英雄赋,上楼,一件件烈士遗物陈列眼前,烈士遗物证件、家书、照片,一笔一划,一字一句间,烈士的形象重新在我们眼前鲜活展现,在学习了多位英烈的感人事迹后,同学们热泪盈眶,深刻感受到先烈们炽热的报国情怀,在参观过程中,团队认真聆听,详细记录,势以镜头与文笔篆刻下这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
▲图为烈士遗物
纪念馆的展览设计极具匠心,通过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历史场景逼真再现。屏幕中身临其境的历史场景再现,让当代青年与英烈精神产生对话,构建起精神传承的现代路径。场馆负责人表示,多所学府及工作单位也将英烈山纪念馆设立为实践基地,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与祭奠活动,以示后来者对先烈的永远怀念。
随后,团队拾级而上,踏过603级主台阶,向烈士们敬献鲜花,低头默哀,寄托无限追思。回首望去,英烈山下,草木茂盛,亭亭如盖,在这里,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纪念不是目的,传承才是。英烈山见证的不仅是一段悲壮历史,更是一个民族对忠诚、奉献、担当这些精神坐标的永恒守望。如今,祖国的航空事业正展翅高飞,辉煌成就的背后,是英烈们用生命铸就的基石,是后来者们继承遗志、不懈奋斗的成果,是先辈点燃的火种,正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图为实践团队于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当我们离开英烈山与纪念馆,回望那座并不高大的山峰,发现真正的不朽在于将英雄的故事写入大地,融入血脉,代代相传。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忘记来路。在这片被热血浇灌的土地上,记忆与前行如此和谐统一,历史与未来在此深情相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佳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