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彝乡青苗”筑梦实践队深入马边彝族自治县梅林镇鄢家碉村开展农耕实践,体验彝乡农耕生活,感悟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的现实意义。
清晨7:40,队员们背起工具上山,步行15分钟抵达目的地:那是一片近乎45度陡坡的黄豆地。不同于平原规整的田垄,这里的土地混杂碎石,水土易流失。人站立尚需紧抓周围作物,更不植物生长了。这也凸显了山区农耕艰难。
▲图为吉惹进去家山腰上的豆子地。李亚姣 供图
戴上粗布手套,队员们跟着示范学摘豆荚。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不易:力度过轻摘不干净,影响收成;力道过重会连秆拔起,影响作物。七月的天,气温总随着太阳升高,汗滴入土,实践队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
▲图为艳阳下筑梦队员们在摘豆子。景艳梅 供图
午间休息时,队员吉惹进去说:“山区作物大多种在陡坡,成熟后全靠人力背下山。”这让队员们感慨万千——对比平原地区的现代化农具,彝乡受制于地势仍依赖肩挑背扛,也折射出山区农业发展的困境。这些正是乡村振兴战略需因地制宜解决的困难。
▲图为吉惹家门口晒着的豆子。吉惹进去 供图
切身实践让队员明白,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只着眼于“乡村产业振兴”,还有“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四个方面。既要破解因地形限制导致的农业科技普及难题,也需改变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旧风旧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在政策帮扶和一代又一代扎根大山先驱的努力之下,在越来越多青年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实施下,在返乡青年积极投身于家乡建设的反哺中,昔日彝乡必定在新时代绽放出绚烂的时代之花。
撰文|李亚姣 景艳梅
图片|吉惹进去
一审|赵燕
二审|孙妮
三审|詹榕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丽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