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破圈!云南机电学子用跨界实践为百年滇剧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7-21 12: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7.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当晨光吻上翠湖荷叶时,13名背着设备的年轻人已踏上非遗传承之路;当暮色掠过官渡古镇戏台,他们的笔记本里装满了滇剧老艺人的故事;当幼儿园里响起孩童模仿滇剧亮相的稚嫩嗓音,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正在云南大地上演。这个夏天,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雅韵滇峰”中华文化传承团以7天暑期“三下乡”实践,完成了一次00后与百年滇剧的跨时空对话,用青春力量书写了非遗活态传承的“云南答卷”。

溯源:在图书馆与历史对话,让古籍“活”起来

7月9日清晨的云南省图书馆,泛黄的滇剧手抄本在年轻人指尖苏醒。在“滇剧档案微展厅”里,机械专业的杨权鑫正对着电子屏比对1957年《牛皋扯旨》的宣纸手稿与2022年数字化修复版,七十年间唱腔板式从“紧打慢唱”到“节奏重构”的演变轨迹逐渐清晰。“这些黑胶唱片里藏着滇剧的基因密码。”他边说边将刚扫描完成的12册善本存入团队“滇剧数字种子库”,这个自建的高清资源库当天就扩容至20G。

云南省图书馆为团队开通的“绿色通道”,让30余册珍贵文献向高校学子敞开怀抱。管理员秦老师带着大家翻阅1983年版《滇剧史》时,机械工程学院的同学们突然意识到:“原来滇剧的唱腔节奏,和机械齿轮的咬合规律有相似之处!”这种奇妙的关联,让“严谨”与“灵动”在古籍中完成了第一次碰撞。

首日实践结束时,12册善本的数字化建档工作已完成,团队成员的笔记本上多了一行字:“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先读懂历史的密码。”

扎根:在街头与古院之间,触摸传承的温度

昆明老街的青石板路上,“雅韵滇峰”的队服成了最醒目的符号。“您觉得滇剧里哪个角色最可爱?”机械专业的赵俊杰蹲在凉亭里,耐心给歇脚的老人解释问卷,阳光透过他的肩膀,在问卷上投下认真的影子。两小时里,183份覆盖9个民族的问卷勾勒出清晰的受众画像:18岁以下学生与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35%,滇剧的“代际断层”之说,在鲜活的数据面前有了更复杂的注解。

夜幕降临的马家大院,一场沉浸式《借亲配》演出正在上演。国家一级演员陆湘璇的水袖扫过青砖时,距她一米外的机械工程学院学生们突然读懂了“台上一分钟”的重量。“你们的3D打印技术,能解决传统盔头笨重的问题,大国工匠的故事也完全可以搬上滇剧的舞台”云南省滇剧院院长王润梅的一句话,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原来机械制造与非遗传承,能在戏台道具上找到交叉点。

次日清晨的官渡古镇,薄雾中的石板路成了“田野课堂”。同学们与开了二十年茶馆的李大爷聊滇剧的黄金年代,听古渡梨园班主洪小柱讲“用热爱熬成的岁月”:戏班演员多是退休老人或资深票友,卖票好时一天报酬仅够买包烟,“想创新却力不从心”。草根演员的坚守与困境,让“传承”二字在同学们心中有了更沉重的分量。“他们守着戏台,我们该做些什么?”回程的公交车上,这个问题在青春脸庞间传递。

破圈:从剧组到剧场,让传统与现代“对话”

安宁雁塔村的田埂上,《风起兮》剧组的灯光正照亮一场滇剧新实验。这部以“直播+鲜花饼”为切口的网络剧,让探班的同学们看到了非遗的另一种可能:主角曹飞鸿从追逐流量到守护滇剧的成长,恰是年轻一代与传统对话的缩影。

道具间里,机械专业的方吉盯着剧中“云纹手机支架”出神。这个藏着滇剧元素的设计,让他突然明白:非遗融入生活不必喊口号,就像奶茶需要茶底与调味的平衡,滇剧传承也能找到传统与现代的“黄金比例”。编剧标注的“保留30%传统唱段”字样,更让同学们恍然大悟:传承不是“全有或全无”,而是像调配配方般精准融合。

灵感在片场迸发:“我们可以用3D打印做轻量化盔头!”“舞台机械改良能让巡演更方便!”同学们很快梳理出专业对接路径:机械设计专业研制可折叠舞台骨架,电控技术实现“流动戏台”快速搭建,3D扫描建立盔头数字模型库……这些想法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工科生与非遗的跨界约定。

云南省滇剧院的排练厅里,这份约定有了更生动的注脚。在国家一级演员王树萍的指导下,同学们笨拙地模仿花旦的“柳枝腕”,指尖划过3斤蚕丝绣成的蟒袍时,突然懂了“三个月缝绣一件戏服”里的匠心。当苏锣的浑厚声响与月琴的清亮旋律交织,龚初主任的话在耳畔回响:“滇剧的魂,藏在这些乐器与身段里,也该活在你们的专业里。”

播种:从幼儿园到街巷,让文化“流动”起来

“红脸的关公代表忠诚,白脸的曹操代表奸诈!”昆明市盘龙区上东迪佳幼儿园里,马跃龙同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童声抢答。手工课上,5岁的朵朵举着画满金箍棒的脸谱欢呼“这是孙悟空”,稚嫩的声音里藏着文化传承的密码。

这场非遗课堂是“雅韵滇峰”的收官之作。从云南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到官渡古镇的街头问卷;从《风起兮》剧组的现代探索,到幼儿园的童趣传承,7天实践画出一条清晰的轨迹:12册善本完成数字化建档,683份问卷勾勒受众画像,2项校企合作意向落地,322名市民体验滇剧魅力,更在20后孩子们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

正如王润梅院长所言:“大学生用跨界思维给非遗松绑,这条路走对了。”当机械学子的图纸上开始出现戏台机械设计,当滇剧唱段与机械数控技术碰撞出火花,当幼儿园的笑声与古戏班的唱腔在时光里交汇,这场青春实践早已超越“三下乡”的范畴——它证明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青年指尖、孩童笑声里的活态基因。

暮色中的昆明,“雅韵滇峰”的同学们收拾好设备。他们的背包里,装着数字化档案的硬盘,装着老艺人的采访录音,更装着一份信念:新时代的青年,既能在图纸上绘制机械蓝图,也能在文化长河里为传统艺术摆渡。而百年滇剧的新故事,正在这些年轻的手掌中,缓缓展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