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坚持十二年,是什么概念?
一份热爱,守护十二载,需要多少执着?
湘潭理工学院三下乡“扬帆霓航实践团”的首站——张家界慈利县界河村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不仅见识了“水中活化石”娃娃鱼的养殖技术,更邂逅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坚守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是基地负责人——唐爷爷。
初见唐爷爷,他眼神里那份熟悉的关切与热忱,让同学们倍感亲切。原来,这位如今与娃娃鱼朝夕相伴的老人,曾是当地高中的教导主任,在讲台上耕耘了数十年光阴。这份“育人”的底色,早已成为他的自然流露。
当实践团成员在唐爷爷带领下走进那精心调控光线、温度、湿度的地下养殖场,看着清澈山泉水循环流动的静谧环境时,唐爷爷如数家珍的讲解,细致入微的观察,像极了当年在课堂上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模样。他告诉成员们每条大鲵的习性、如何科学分池避免大鲵“打架斗殴”、怎样用天然鱼虾搭配出最佳营养……那份专注与用心,分明是把这些珍贵的生灵,当成了自己悉心教导的“学生”。
“它们长得慢,要三年以上才能达到商品规格,得像带孩子一样有耐心。” 唐爷爷的语气里,是满满的疼惜与责任感。当被问及为何在退休后选择投身大鲵养殖时,唐爷爷朴实地回答:“总得有人带头摸索,把咱们地方的这个特色产业发展起来。” 十二年了,从三尺讲台到一方水池,他守护的对象变了,但那份倾注心血、默默耕耘的师者情怀,以及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初心,从未改变。
更让成员们心头暖融的,是唐爷爷和奶奶那份质朴的热情。调研间隙,奶奶端出了刚出锅的炸紫苏叶,独特的香气瞬间俘获了同学们的味蕾。唐爷爷则热情地拉着大家去参观他屋后生机勃勃的小菜园。摘下顶着嫩黄花的黄瓜,一口咬下去,清冽甘甜,就像他们待人的真诚。灶火旁忙碌的身影,园子里爽朗的笑声,让冰冷的调研数据瞬间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浓浓的人情味。
成员们了解到,养殖这条路并不平坦。唐爷爷也坦言,饲料、水电、人工成本攀升,市场价格波动,让许多个体户无奈退出。然而,他和像他一样的坚守者们,依然选择留在这片水域旁。为什么?或许奶奶无意间的话道出了情感的真谛:“他啊,放不下这些‘娃娃’,也放不下这门手艺。” 而这沉甸甸的“放不下”,不仅源于对生灵的热爱和对技艺的责任,更始于那份带动乡亲、发展产业的朴素愿望。
临别时,回望那片静谧的养殖场和小屋升起的炊烟,实践团成员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笔记,更是唐爷爷夫妇炸紫苏叶的香气、小黄瓜的清甜,以及那份在时代浪潮中用十二年光阴书写的、关于热爱、责任与乡土情怀的无声诗篇。
撰稿|唐湘娟
摄影|陈笑域 贺子芯 雷紫旭
指导老师|吴盛涛 黄雪晴 宗子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紫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