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乡镇协同治理‘黄赌毒’及电信诈骗保障乡村振兴”研究团队完成广西民族乡镇协同治理“黄赌毒”与电信诈骗专项调研,该调研成果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实践样本与理论参考。此次调研聚焦民族地区“黄赌毒”与电诈问题的治理路径创新,仔细研究梳理了国家法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衔接难题。
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典型区域,广西民族乡镇长期面临“黄赌毒”与电信诈骗等复杂治理挑战。近年来,涉毒、涉诈案件呈现隐蔽化、年轻化趋势,部分案件因民族风俗差异引发治理争议。在恭城县瑶族自治县与柳州市太阳村镇,司法实践中面临新型毒品识别、电诈防范宣传下沉、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协同等多重瓶颈。为此,研究团队于2025年7月,深入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杨溪村人大代表联络处、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山湾村村民委员会、太阳村镇司法所及太阳村镇派出所开展实地调研。
调研综合运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案例回溯等方法,通过对接杨溪村人大代表联络处收集自治机制数据,深入山湾村村委会调取治安记录与调解档案,梳理群防群治难点。在太阳村镇派出所,警官与团队交流近三年“黄赌毒”与电诈案件情况,重点分析新型毒品渗透路径(如电子烟状合成毒品占比高达99.2%)及电诈受害群体特征(中老年群体占比超60%)。
(团队在西岭镇杨溪村人大代表开展座谈)
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团队发现在人大代表联络处了解到,当地构建了分层宣传体系:通过文化长廊、微信群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更在端午节等民俗活动中嵌入普法内容;“县—镇—村”层级传递机制让法治知识精准下沉,“一村一辅警”制度推动警务力量扎根基层,辅警联动公安提供咨询服务、入户推广反诈工具。在之后的走访中,结合村民们最朴素的价值观与评价,发现“一约四会”实实在在的激活了群众自治,使村民主动参与群防群治,形成法治与民俗交融的治理合力。
(团队与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山湾村书记进行访谈)
在柳州市太阳村镇,山湾村村委会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构建“村干部+”的巡逻与调解机制,通过常态化巡逻和专门的调解室及时排查隐患、快速化解矛盾纠纷。同时,村支书向我们介绍到山湾村依托宣传栏、民族语言广播、文艺汇演等多元化宣传载体,利用好村中的大戏台,博物馆等物质资源,将防范“黄赌毒”及电信诈骗的实用经验精准普及给群众,让安全意识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此外团队在与派出所民警深入座谈中,系统掌握了涉黄涉赌涉毒案件的执法标准、吸毒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如社区矫正与强制戒毒分类处置模式)、跨所联合执法流程及电诈拦截实战案例。这些扎实的治理实践形成了精准打击态势,有效遏制了“黄赌毒”及电信诈骗的蔓延,为乡村振兴扫清了安全障碍。
(团队与太阳村镇派出所民警深入交流)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明确了民族乡镇治理的三大核心考量因素:法治宣传与民族民俗的融合度、基层自治与专业治理的协同性、治理资源与实际需求的适配性。同时指出当前治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基层普遍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制约了普法、执法等工作的深度与覆盖面;跨部门协同存在壁垒,部分职能部门协同潜力未充分发挥,治理力量分散;基层调解人员缺乏系统法律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应对复杂案件能力有限。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结合调研实际提出优化方向:强化部门常态化协作,推动各治理主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补充基层人力资源,通过专业培训提升调解队伍的法律素养;深化特色宣传模式,推广民俗活动普法、民族文艺宣传等做法,推动治理效能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
(团队与杨溪村人大代表联络处工作人员合影)
此次调研成果不仅为广西民族乡镇“黄赌毒”与电诈协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更为全国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广西方案”。研究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民族地区法治实践研究,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立法与司法建议,助力实现“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振兴目标,为破解民族地区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晴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