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智承麦画薪火,数绘两创篇章”实践团队深入庐州(今合肥),开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对话。他们围绕省级非遗项目庐州麦秆画,探索AI 技术如何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活力,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千年麦秆绘就庐州传奇
在庐州的文化长河中,麦秆画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久远的农耕时代。那时候,庐州的先民们面对金黄的麦浪,不仅收获了粮食,还发挥智慧,把普通的麦秆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麦秆画及布艺画作品
制作庐州麦秆画,工序复杂得超乎想象。从田间挑选合适的麦秆开始,要经过煮、剖、刮、熨、剪、裁等几十道工序。就像雕琢一件稀世珍宝,匠人需要小心翼翼地去除麦秆内的杂质,把它剖成薄如蝉翼的薄片,再通过熨烫塑形,让麦秆听话地变成想要的形状。最后,经过巧妙的裁剪和粘贴,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一幅精美的麦秆画,常常需要耗费匠人一两个月的心血,每一根麦秆都承载着匠人的专注与热爱。
白发匠人坚守艺术初心
实践团队此次拜访了省级非遗项目庐州麦秆画传承人马龙麟。初见马老师,一头花白的头发格外显眼,但她眼中对麦秆画艺术的热爱,却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
▲图为马龙麟老师细心介绍麦秆画《熊猫》作品
回忆起与麦秆画的缘分,马老师打开了话匣子,不仅详细讲解了麦秆画的制作过程,还拿出珍藏的工具和亲自割下、挑选、煮制好的麦秆,手把手教团队成员体验。她还强调,庐州麦秆画不是孤零零的艺术,它和中国结、布艺等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图案设计上,常常借鉴中国结的对称美,运用布艺的色彩搭配技巧,让麦秆画更具韵味。
谈到现在年轻人把动漫、电影角色和麦秆画结合的现象,马老师笑得合不拢嘴:“看到很多孩子们喜欢哪吒那样的动漫人物,又漂亮又有趣,我就想着能不能用麦秆画也做出来这样的形象!以前麦秆画的题材就那么几种,现在年轻人带来了新花样,一下子吸引了好多年轻观众。我们老一辈虽然跟不上时代了,但看到麦秆画能有新变化,能传下去,打心底里高兴!”
▲图为传统麦秆画图样与现代动漫形象哪吒麦秆画对比
对于科技和手工制作的关系,马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通过直播、线上展示,能让更多人看到麦秆画,这是好事。“以前谁能想到,在手机上就能让全国各地的人看到麦秆画的制作过程呢!”但她也语重心长地说:“不过,手工制作的味道是机器比不了的。只有亲手摸过麦秆,感受它的质地,自己动手裁剪、粘贴,才能真正体会到麦秆画的魅力。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学一学这门老手艺。”
AI 助力:给非遗插上翅膀
在马老师的提议下,团队头脑风暴着利用 AI 帮忙设计图案。把传统的麦秆画技法和 AI 生成的现代图案结合起来,说不定能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AI 是新时代的工具,我们想把它们结合起来,为麦秆画的传承找条新路。”团队负责人说。
目前,“三下乡”实践团队已经准备带着麦秆画和宣传传统艺术的赤诚热情,到美术馆、文化馆进行调研,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同时,团队打算拍摄制作麦秆画宣传视频,用更生动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有趣的非遗艺术。相信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庐州麦秆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撰稿:张伊冉 图片:张耘陌 张伊冉 尹金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耘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