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李建超、柴家俊)近日,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田间星火”青年实践队深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金河镇龚井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活动期间,队员们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让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涌入乡村,为教育振兴按下“加速键”。
精准适配,网络资源的“乡村定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能简单地把城市网课复制到乡村,而是要让网络资源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实践队指导老师魏蔚教授的话,成为队员们行动的指引。初到龚井村时,队员们发现孩子们对抽象的理论课程缺少兴致,却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于是,他们迅速行动,将学校的“粮食作物生长周期”网络课程与当地的小麦、玉米种植相结合,与孩子们一起创作《家门口的农作物成长记》;把数学课程改编成“计算梨园收益”“规划出游最近路线”等实用案例,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
为了确保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队员们还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需求和乡村生活场景,整理出一份“个性化课程清单”,涵盖科普、艺术、传统文化、安全知识等多个领域,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图为图为队员们与孩子们一起创作《家门口的农作物成长记》
双向互动,搭建城乡教育“共生桥”
队员们联系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组建了“城乡学习交流群”。城市里的大学生通过视频、图片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专业知识,开阔乡村孩子的视野;乡村孩子则向大学生们讲述家乡的风土人情、农业生产,让大学生们对乡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双向互动不仅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了解,还为乡村教育注入了青春活力。
同时,实践队的队员们联系相关中小学老师,共同决定定期开展“专场交流”,解答乡村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从高校到乡村的精准输送。
▲图为孩子们与外地大学生视频通话时的画面
长效扎根,培育乡村教育“数字基因”
支教结束时,队员们为乡村学校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根基”。他们培训了一批“网络教学管理员”,这些管理员既有年轻的村支书、学生家长,也有积极好学的高年级学生。队员们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维护网络设备、更新教学资源、组织线上教学活动,确保网络教学在乡村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
队员们还协助当地学校建立了“网络教学资源库”,将收集整理的优质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学习资料等分类存储,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取用。同时,他们与学校达成合作,定期更新资源库内容,根据学校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优化网络教学资源。龚井村党支部书记崔晓鹏感:“城乡间教育水平的差距不小,教育帮扶任重而道远,这次大学生们奔赴过来,为山村孩子打开了利用网络提升自己的窗户。”
▲图为队员向学生家长讲述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方法
晨露浸润课堂,梦想的光芒在求知的眼眸中熠熠生辉;山风掠过田野,知识的种子在稚嫩的心田里悄然发芽。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也让队员们收获颇丰。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和困境,也更加坚定了为志愿事业添砖加瓦的决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建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