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黄怡、胡玉杰、禹珊珊)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部署,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5年7月8日至12日,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同步深入沙坪坝区大成湖社区和龙兴小学,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书法教学活动。这是积极响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号召,探索“校社联动”文化共建模式的实践创新,也是践行“两个结合”重要思想,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
(社区合影留念。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小学合影留念。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起笔式:仪式开启书法行
启动仪式上,贺华老师现场挥毫,题写"知事理,行美德"六字箴言,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引得学生们赞叹不已。这一环节不仅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更将德育内涵与美育熏陶融为一体,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筑牢了根基。随后,校方负责人王建、支教团指导老师贺华、重庆师范大学书法协会会长李涵钰、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董瑞铭、美术学院辅导员闫杰依次登台发言,从教育初心、文化传承、实践成长等不同维度,为本次书法教学活动注入期许与力量。
(贺华老师现场题字。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深扎根:五日深耕夯基础
为夯实儿童书法素养根基,支教团从汉字起源溯源,以甲骨文“水”字为切入点,串联起由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脉络;后续梯度推进,借动画对比规范与随意书写的差异;融入古诗《古朗月行》,让“小”“月”等字与诗词意境共振;创新“识字+写字”融合模式,实现认读与书写能力同步提升;最后以生动比喻解析汉字形态,结合动画巩固知识,形成“认知—实践—拓展—巩固”的完整闭环。
(孩子们认真听课中。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活起来:双向赋能见实效
支教团推进“社区+小学”双线模式,实现文化传播效能增倍,把握“趣味与规范、习惯与素养”双重维度。一方面用动画、故事、游戏激活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则严守书写规范,以“多鼓励、细指导”原则逐一点评作品,既纠正不足又称赞进步,让良好习惯成为文化传承的隐性基因。
(孩子们专注练习。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老师一对一指导。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五日耕耘结硕果。孩子们在笔墨间涵养耐心专注,于文化浸润中厚植民族自信,社区负责人表示:"这些“00后”大学生们真正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用亲手制作的手工感恩老师的付出,纯真的作品让支教团成员动容。
(孩子们为感恩老师制作的手工。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向未来:青春聚力谱新篇
“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支教团成员的话语道出了青年一代的文化担当。当稚嫩的小手写出端庄的"人"字时,文明的基因正在传承;当孩子们兴奋地讲述甲骨文故事时,文化自信的幼苗正在生长。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写照。
(孩子们开心展示作品。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孩子们主动展示作品。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墨韵童行”支教团创新实践了"文化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通过"小切口"做好文化传承"大文章",既作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当创新表达的"开拓者"——用动画演绎汉字演变,以游戏激活书写兴趣,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童真童趣中绽放新光彩。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正是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有效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墨韵童行”支教团会开展更多青春实践,让每一次提笔都是文明的接力,每一滴墨香都浸润时代的心田。相信在无数这样的传承故事中,中华文化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文化动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久而深沉的精神力量。(通讯员 黄怡、胡玉杰、禹珊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