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黄怡、陈家璇、李洁雨)2025年7月8日至12日,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以"以墨传情、以字育人"为宗旨,在龙兴小学及沙坪坝区大成湖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书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分层教学、创意互动与文化浸润,实现书法技艺传授与文化自信培育双向赋能。
一、分层教学筑根基,从笔画到篇章的进阶之路
支教团依据不同年龄段学习者认知特点,构建阶梯式教学体系。小学低年级从横、竖等基础笔画入手,以"长横如扁担"等趣味比喻助力理解运笔,通过悬针竖与垂露竖对比掌握笔锋变化,借助"电吹风""台灯"等生活化类比让横折等笔画形态深入人心;高年级则以"笔画找朋友"游戏开篇,拼接笔画卡片组字,逐步进阶到《梅花》等古诗书写,针对"墙""戈"等难字传授"笔画居中""右下舒展"结构技巧。
图 1端正坐姿认真练习的小朋友。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图 2师生课堂交流互动。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社区教学中,从甲骨文猜"山""水"等字感受汉字象形魅力,到参与"三人一日"字谜互动、了解"天"字演变历程;低龄儿童通过“手把手”指导纠正握笔姿势,高龄儿童在"时""识"等字书写中领悟偏旁搭配规律,实现从歪扭笔画到工整汉字、从单独练字到完整短句的跨越。
图 3小朋友们认真听讲。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图 4学生认真听讲。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二、创意互动添活力,让文化浸润于趣味之中
支教团以多元形式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游戏互动贯穿课堂,小学课堂的"笔画找朋友""偏旁开火车"与社区课堂的"听词做动作""笔画加减",结合甲骨文猜字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牢记字形、理解文化密码。
图 5学生们在进行“笔画找朋友”活动。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图 6热情参与游戏活动的小朋友。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生活化实践提升获得感,小学课堂制作"书法档案"、书写书签,社区以"恐龙化石修复"情境激发识字兴趣、开展成果展示,让孩子们在实用创作中体会书写价值,点燃学习热情。
图 7学生温馨合照,展示成果。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三、薪火相传结硕果,双向奔赴显温情
这次活动,学校、社会高度重视,在龙兴小学举办开班仪式。在开班仪式上,龙兴小学负责人王建肯定活动意义并对孩子们提出练习期许;书法协会指导老师贺华将书法教育与立德树人理念融合,呼应校方期待,并现场挥毫题"知事理,行美德",让孩子们在欣赏笔墨艺术的同时,领悟“持之以恒”“修身立德”的道理;书法协会会长李涵钰从"家"字切入阐释汉字文化基因;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董瑞铭老师聚焦实践寄语传承文化;美术学院辅导员闫杰老师以太极喻书法,点明笔墨与生活智慧相通,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图 8负责人在开班仪式进行发言。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图 9贺华老师为学生讲解笔画。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在五天实践中,孩子们不仅提升了书写技能,更在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龙兴小学的学生从“握笔不稳”到能参与书法比赛,社区儿童从“怕写错”到主动展示作品,变化的背后是兴趣的萌发与自信的建立。
图 10领导、老师、志愿者、小朋友们合影留念。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结课之际,龙兴小学全体师生在感谢信中写道:“你们用专业的书法知识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更用耐心点燃了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与自信。”这既是对活动的肯定,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见证。当青春身影带着专业热忱走进乡村社区,便是以美育火种点燃文化根脉——这场双向成长之旅,既是中华文明代际传承的生动注脚,更是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美好实践。在未来,支教团将继续以笔墨为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用青春力量为乡村美育与文化传承注入了持久活力。(通讯员 黄怡、陈家璇、李洁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