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情感关怀的长期缺位与精神支持体系的建设滞后,已构成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突出短板,亟待社会各界给予重点关注与系统性应对。基于此现状,一支由华东交通大学青年学子组成的“三下乡”实践队深入武宁县东山村,通过暖心陪伴、心理疏导与摄影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与关爱。队员们以镜头定格乡村美好瞬间,用青春行动诠释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童心相伴,影像记录纯真笑颜
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精心组织了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松鼠与大树”“踩气球”“珠行万里”等趣味游戏让现场充满欢声笑语,迅速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寓教于乐间,队员们围绕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安全防护等方面,穿插科普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简单易懂、贴近实际。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和接受,充分理解和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一位孩子表示今天了解到了很多学校课程中没有讲授的内容,但同时又玩得很开心!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小朋友玩“珠行万里”心理素质拓展游戏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小朋友分发小礼品
▲图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与实践队队员合影留念
活动尾声,队员们精心布置“童趣摄影角”,引导孩子们在纯色背景前,怀抱彩色气球,与队员们一起摆出“比耶”的活泼造型。快门声此起彼伏,一张张洋溢着纯真快乐的笑脸被瞬间定格,成为孩子们暑期最生动的记忆。
▲图为实践队队员分别与小朋友合影
入户走访,倾听心声传递关怀
聚焦乡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队员们分组深入村民家中开展走访调研。他们与老人们促膝长谈,细致了解生活需求,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防溺水需知,引导孩子们知道“求助不丢人”,了解支持渠道。在74岁龚大娘家,何慧平同学与小组成员围坐倾听老人讲述人生故事。“我这辈子就信一个理:一切靠自己。”大娘朴实而坚韧的话语深深打动了队员们。他们认真记录需求,耐心讲解情绪调节方法,让温暖的关怀浸润心田。
▲图为实践队队员到村民家中进行防溺水和心理健康宣传
温情回访,镜头聚焦天伦之乐
带着对乡亲们的牵挂,队员们再次回访,将特别的“影像服务”送到不同村民家。在一户村民家中,镜头耐心捕捉下老人从拘谨到绽放灿烂笑容的温暖过程,定格其乐观慈祥的个人肖像。在另一户,队员们细心引导老人与孙辈并肩而立,记录下祖孙笑容质朴的温馨瞬间,朴实的画面中自然流淌着亲情。
“你们这些孩子真贴心,还专门来给我们拍照!”乡亲们感动的话语中满含欣喜。这些精心拍摄的照片,不仅承载着学子们的深情厚谊,更将成为村民们珍贵的家庭记忆。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村民拍照留念
据悉,实践队将对所有拍摄的照片进行专业冲印和装裱,寄回东山村村民手中,让这份来自远方的陪伴与祝福成为永恒留念。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厚植家国情怀”的真谛。从游戏互动中被积极关注,到倾听交流中关爱银发心灵,再到用镜头定格乡村美好、传递永恒温情,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活力,也在躬身服务中收获了宝贵成长。这段以真情和影像书写的青春实践篇章,必将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基层沃土,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撰稿:卢开芬、何慧平、张珺玥、张希瑾;图片:罗珺怡、汪智杰、李伊婷、郭旭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汶恒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