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药学院“健康‘药’行”实践团在王坟镇入户调研药品安全,携手孩童共制香囊

发布时间:2025-07-17 19: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玥玥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晨光熹微,夏木成荫。7月16日,青岛大学药学院“健康‘药’行”实践团抵达王坟村,一场飘散着草药清香的科普互动在村委会活动室温馨上演,一次直面村民的用药调研在村头集市火热展开。实践团用“香囊课堂”启迪童心,以“脚步丈量”倾听乡音,在王坟村谱写了安全用药实践的生动篇章。

香囊巧手制,药香润童心

清晨,实践团成员到达村委会活动室,艾叶、薄荷、丁香的清新气息悄然弥漫。药香流转之间,实践团成员化身“草药导师”,向孩子们揭开中草药的神秘面纱:“艾草是天然的驱蚊卫士”“薄荷的清甜能提神醒脑!”孩子们睁大好奇的眼睛,指尖轻触草叶,惊叹声此起彼伏。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将干燥的药材放入石臼,手握研杵,专注研磨,小小的香囊在稚嫩的指尖逐渐成型。“我要把香囊挂在小书包上!”扎着羊角辫的女孩兴奋地举起作品,草药清香裹着童真的欢笑,在活动室里久久回荡。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王坟镇孩童制作香囊

▲图为小朋友们兴奋地展示自己做的香囊

一次手作,一缕药香,一份传承。这是一场“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的沉浸式“香囊课堂”,让村中的孩子们在药香弥漫中体验中华传统之美,深刻感知中医药文化的生活智慧与深厚底蕴。这缕源自乡土、萦绕童心的药香,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芬芳纽带。

市集送“锦囊”,问需烟火间

香囊的清芬尚未散尽,实践团已转战王坟村喧闹的集市。实践团充分发挥药学专业优势,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针对性设计宣传内容,力求切实提升乡村居民的安全用药意识。实践团首先在集市核心区域向过往群众及摊位商户发放《药品不良反应小常识》手册。手册内容紧扣实际需求,系统涵盖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见危害、日常预防方法、应急处理措施及不良反应报告流程等实用知识。面对当地村民,成员们特意采用普通话结合当地方言的方式耐心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表达为村民们敲响用药安全的“警钟”,让专业知识真正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

“大叔,过期药千万不能将就吃!”“阿姨,止痛药混用伤肝肾啊!” 队员们穿梭于菜摊肉铺间,用方言俚语讲解用药误区。一位卖菜大娘放下秤杆感慨:“原来吃药还有这么多门道,这册子我得带回家让儿子念给我听!”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向村民讲解安全用药知识

问卷织密网,步履量民情

为深度解码乡村健康密码,实践团以问卷为针、脚步为线,精心编织起一张洞察民情的调研密网。出发前,团队反复打磨《乡村就医用药现状调查问卷》,从基本信息到用药习惯,从认知盲区到迫切需求,四大维度如解剖麻雀般层层深入,只为精准捕捉田间地头最真实的用药脉搏。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收集调查问卷

当实践团转战集市,这份科学设计的问卷即刻化作行动利器。队员们三两人成组,穿行于豆腐摊的蒸腾热气与菜贩的吆喝声中。在西瓜摊前蹲下身,向卖猪肉的大叔递上问卷——流动调研如蜜蜂采蜜,主动叩开不同年龄、职业的烟火人生。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收集调查问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收集调查问卷

活动室里未散的药香与集市鼎沸的人声交织,共同凝成实践团王坟村之行的厚重注脚——孩子们高举的香囊是科普的萌芽,调研本上墨迹未干的记录是民生的回响。队员们以香囊为媒叩响药学启蒙之门,借市集烟火倾听基层用药之声,将书本理论淬炼成守护乡土健康的坚实盾牌。当安全用药的知识随着赶集乡亲的脚步流向千家万户,“健康‘药’行”的星火已在青州大地悄然播撒。青春步履未歇,实践团明日将继续奔赴新的征程,以药学之光,照亮更广阔的乡村健康之路!

撰文 | 任玥玥 王晨 刘心怡

图片 | 任玥玥 王晨

一审 | 杨浩

二审 | 仇启荣

三审 |雷舒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玥玥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4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