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纸为媒传非遗 青春匠心智造梦 ——吉首大学实践团开展“指尖非遗,千年剪影工坊”志愿服务课程

发布时间:2025-07-17 19: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焕宇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 (通讯员 廖肖珠 王焕宇)2025年7月17日上午,吉首牙博仕口腔二楼会议室里,红纸翻飞、巧剪生花。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七彩假期”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携手山那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在此开展“指尖非遗,千年剪影工坊”主题课程。志愿者杨皓然以传统剪纸为载体,带领青少年解码非遗基因,让千年文化在青春创作中“活”起来。

诗意预热:古诗诵读激活文化基因

课程开篇,杨皓然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引,用“齐读+接龙读+师生对读”的趣味形式,让“巴山夜雨”的诗意流淌全场。“诵读古诗不是简单的文字重复,而是感受中国人借物抒情的文化传统!”杨皓然借诗意阐释:剪纸与古诗同理,皆以“物”为媒传递生活哲思——春节窗花里的“连年有余”,恰如古诗里的“共剪西窗烛”,藏着中国人对生活的浪漫期许。

(图为志愿者讲解李商隐《夜雨寄北》 廖肖珠 供图)

解码非遗:打开文化传承新视界

“非遗离我们有多近?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猜灯谜,都是非遗!”主题环节中,杨皓然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学生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形态:从剪纸、皮影等传统技艺,到相声、戏曲等表演艺术,再到二十四节气、侗族大歌等文化实践,让青少年明白——非遗是活在生活里的文化密码,而剪纸正是其中最贴近日常的“指尖传承”。

剪纸工坊:在技艺实践中触摸匠心

初识剪纸:红纸里的中国故事

“剪纸题材藏着中国人的生活史!”杨皓然从春节贴窗花的习俗切入,解析剪纸题材的文化密码:既有反映农耕生活的“五谷丰登”,也有寄托美好愿景的“连年有余”,更有演绎神话传说的“武松打虎”——一张红纸,串联起民俗记忆与文化想象,让青少年看见“小剪纸里的大中国”。

分类精讲:单色与彩色的艺术宇宙

杨皓然系统梳理剪纸分类,带学生漫游技艺星空:

单色剪纸中,“折叠剪纸”以对称之美复刻“对马”“对猴”的传统智慧;“剪影”聚焦轮廓艺术,借黑色纸张定格人物侧影的独特韵味;“撕纸”则以手撕替代刀刻,在“不完美”中创造古朴稚拙的自然意趣。

彩色剪纸里,“点染剪纸”用颜料点绘出渐变层次,“套色剪纸”借多色纸张叠加碰撞视觉火花,“分色剪纸”以拼贴技法解锁色彩创意……从工具使用到技法细节,杨皓然一一拆解,让复杂技艺变得“可学、可玩、可创造”。

实操创作:让红纸“生长”出生命力

理论落地时刻,教学视频同步播放,杨皓然开启“边学边剪”模式:学生们有的尝试折叠剪纸的对称图案,有的挑战剪影的轮廓刻画,还有的用彩色纸张探索点染效果。剪刀开合间,红纸化作生肖、花卉、神话人物,原本抽象的非遗技艺,在青少年手中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创作”。杨皓然穿梭指导,强调:“每一刀都要带着对文化的敬畏——剪纸不是简单的‘剪形状’,而是传递中国人的生活祝福。”

(图为志愿者与青少年共同参与剪纸环节 廖肖珠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焕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