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艺数智潮绘实践队赋能乡村振兴:携玉文化之力,助河溪农水产“出圈”

发布时间:2025-07-17 18: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岳娜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数智潮绘赋能乡村振兴:携玉文化之力,助河溪农水产“出圈”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数智潮绘突击队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以敢想、敢画、敢突破为理念,在团河溪镇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指导老师郑岳娜、陈晓燕的带领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从文化IP构建到数字艺术创新,从公益赋能到产业协同创意化转化与专业化落地,构建了数字赋能+文化驱动+产业联动的创新路径为当地农产品推广与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图为数智潮绘实践队系列项目进驻河溪座谈会合影

   

精准调研筑基:建立农产与文化的专业连接

作为专业实践团队,突击队首要任务是建立对区域生态的系统化认知。通过深度访谈河溪镇委、居委负责人,走访党群服务中心与地方博物馆,结合市场调研数据,团队精准定位了河溪两大核心资源:一是以姜薯、白玉甘蔗、番石榴、莲藕、阳光玫瑰葡萄及虾为代表的特色农水产品体系;二是以厝角头建筑艺术、玉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符号。这种双资源识别模式,为后续数智转化提供了精准的创作锚点。

数智创意转化:专业技术突破传统推广边界

团队将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赋能能力,构建了多层次创新体系:

 IP形象的系统化开发:基于农水产品特性设计系列IP,其中露行者”IP不仅完成视觉符号构建,更通过直播形象卡牌、动画化尝试等衍生设计,实现从品牌标识到传播载体的转化。队长郑雨欣介绍,IP素材直接源自河溪本土的葡萄、虾、甘蔗等物产,墙绘设计中融入厝角头建筑元素,使符号系统兼具产业辨识度与文化独特性。

墙绘的技术化革新:突破传统静态表现形式,团队运用数字软件设计增强视觉层次,结合动态效果技术,使墙绘成为可交互的立体宣传屏。郑岳娜老师指出,这种科技赋能墙绘模式,既保留了厝角头等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核,又通过数字技术延伸了传播维度,实现了传统符号的现代表达

非遗与产业的跨界融合:专程赴揭阳阳美玉都研习玉文化,将非遗元素融入IP设计,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阳美翡翠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洪荣辉、工艺美术大师张炳光、郑少华三位大师的指导,凝练修改了IP形象上的玉元素,形成农产+非遗的复合价值体系。这种设计思路既拓展了农水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年轻化传播载体。 


    

         ▲图为数智潮绘实践队赴揭阳阳美玉都玉雕大师张炳光的玉雕工作室进行调研

专业协同落地:构建短期见效+长效赋能机制 

团队通过直播预热、宣传片剪辑、IP动画尝试等多元举措,拓宽农产品推广渠道;赴揭阳阳美玉都研习,完善IP中玉文化设计,推动非遗与农产融合;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美育活动,深化文化传承与农产宣传。最终,墙绘创作圆满完成,系列实践成果为河溪农文旅融合发展搭建起新桥梁。



      

            ▲图为数智潮绘实践队全体师生与团队创作的河溪墙绘作品合影

团队创新采用“三维落地”模式:

在产业端,通过IP直播带货、宣传片制作等方式直接助力农产销售;

在文化端,将IP与公益课结合,开设玉文化视觉创新、AI创意等课程,从青少年群体培育品牌认知;

在机制端,完成IP形象模型及产品外观专利申报,为当地留下可延续的知识产权资产。 

    

         ▲图为数智潮绘实践队为河溪华阳生态葡萄园7月20日的开园日直播宣传

陈晓燕老师强调,团队的核心目标是用专业所长构建可持续的赋能路径。目前,系列实践成果已显现联动效应:动态墙绘成为河溪文旅新地标,IP直播为葡萄园带来流量增量,公益课则为当地埋下数智认知的种子。

这场突击队实践证明,数智技术与艺术创意的融合,不仅能激活乡村产业的市场价值,更能唤醒地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正如团队所期,这种小切口、深融合的专业实践,正逐步让河溪的农水产品从地域特产成长为文化符号,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数智方案

 数智潮绘突击队将继续扎根河溪,以数智创意为翼,让更多人看见河溪之美,助力当地好产品真正出圈,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创意力量。


撰文 | 郑岳娜、陈晓燕

图片 | 陈宇、吴泽堋

一审 | 郑雨欣  

二审 | 苏欣怡

三审 | 徐之乐

审核 郑岳娜、陈晓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岳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