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团队走进冬古村:让鲍鱼“游”得更远的青春行动

发布时间:2025-07-17 18: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佳玉   阅读 7.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如何让“中国鲍鱼之乡”东山的名片擦得更亮?——这是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团队近日走进漳州市东山县冬古村时思考的核心问题。作为校地合作的重要落地举措,此行旨在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地方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地调研、文旅采风、数字运营等形式,探索“语言+产业”“文旅+数字”的融合新样态,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助力鲍鱼等地方优势产业“游出去”。

图为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团队

冬古村的海味产业:一颗鲍鱼带火一条村

冬古村依托鲍鱼、小管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和加工产业。村党委书记林华东介绍:“我们冬古村每年鲍鱼产值超4亿元,为全村带来3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调研团队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生态育苗、低碳养殖、精细加工、冷链物流的鲍鱼全链条产业模式。然而,鲍鱼产业也面临市场拓展瓶颈、品牌建设体系化不足等挑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村民的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图为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队师生与冬古村开会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林进火先生学习“在地性”文旅升级路径

“语言+文旅+数字”赋能体系:为鲍鱼品牌“破圈”导航

针对这些痛点,外国语学院师生团队聚焦产业中下游环节,探索如何通过专业赋能帮助冬古鲍鱼“跳出海湾,游向远方”。在品牌内容构建上,团队实地走访养殖基地、加工车间及村民合作社,采集苏峰山、妈祖广场、灯光牧场等兼具生态性与人文性的文旅元素,为海洋品牌文化叙事构建关键“钩子”。在数字传播升级方面,团队通过撰写宣传语、翻译文旅简介,开展创意短视频与直播内容制作,搭建“山海产业数字基因库”,为鲍鱼品牌塑造注入语言与内容支持 。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集水产品交易中心短视频素材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冬古码头拍摄短视频

外国语学院师生团队以“鲍鱼数字营销”为核心,融合文旅、语言和数字:运用无人机与实景拍摄制作文旅短视频,通过直播推广“鲍鱼+文化体验”品牌,推动冬古村产业链与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升级,打造数字时代的运营新样版,构建融合文旅体验、语言服务和数字运营的新型产业支持体系。村民对此充满期待,笑着说 “你这是要把我打造成网红啊,我们的鲍鱼可以卖更好的价格了”。

图为时间队队员利用无人机采集短视频制作素材

鲍鱼“游”得更远,不只是产业的梦想,也是乡村的希望。而语言,正是打通市场、走向世界的桥梁。此次活动是外国语学院推进“实践育人”和“跨界融合”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从语言专业到产业服务,让青春在海风中闪光。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协同,通过产教融合与专业赋能,围绕语言服务、品牌建设与内容创意,不断为东山海洋经济注入新动能,书写“海誓山盟”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图为无人机拍摄实践队合照

撰文 |跨境数字语言服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中心 潘伟华

图片 | 梁健、协同中心师生

审核 | 跨境数字语言服务现代产业学院办公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