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马佳音)2025年7月9日,暑意正浓,蝉鸣声声如织,似与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星火薪传”支教团热切的心跳应和。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星火薪传"支教团的成员出现在费县探沂镇三南尹村小学教室的门口,他们此行的核心任务,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启蒙教育"主题宣讲活动。与常规支教的课业辅导不同,这次活动更侧重政策理念的具象化传递,通过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三大目标转化为孩子们可理解的家乡发展图景。他们轻轻叩开教室的门扉,不为寻常课业,只为将一幅名为“美丽乡村”的壮阔蓝图,在孩子们纯净心田之上徐徐铺展。
图为支教团成员潘欣询问同学意见。刘馨供图
宣讲环节由支教团成员、新闻学专业学生主导。他们首先展示了两组对比图片:左边是堆满废料的排水沟,黑水顺着裂缝往地里渗;右边是整治后的样子,沟边砌了石墙,水里还能看见水草。“大家看,这沟五年前为啥这么脏?”问题刚出,教室里就热闹起来。“家具厂倒过油漆水!”“塑料袋扔太多了!”听着孩子们的回答,支教团成员笑着说:“就像咱们每天要刷牙洗脸,这条沟也得定期‘打扫’。两年清淤泥、装管道,就是给它‘做清洁’呢。”特意避开了“污染治理”“截污工程”这些词,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顺势引入《临沂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中的核心条款,解释河道清淤、截污纳管等专业措施。这种将政策文本转化为生活场景的讲解方式,使学生在课后问卷中表示"看懂了家乡为什么要搞环境整治"。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政策,将美丽乡村的愿景描绘成孩子们熟悉的家乡图景。孩子们托着腮,全神贯注地聆听。窗外的阳光照在桌上的宣传册上,册子里展现着未来家乡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景象。
图为同学上台写下自己的想法。刘馨供图
为了让孩子们记牢,支教团准备了三个小环节。第一个是“金点子小会”,孩子们分成6组,讨论“怎么让村头的空地变好用”。第三组说“把废木料做成花盆”,这正好和探沂镇“木材加工废料再利用”的做法对上了,支教团的同学一边记一边点头,这些孩子的想法,其实早就和家乡的发展思路接上了轨。
最后学习拍手歌,为了让孩子们易于理解,歌词都是大白话:“垃圾分分类,苍蝇不扎堆;污水别乱倒,鱼虾住得好”。重复的节奏和简单的道理,让孩子们拍着手就记住了,在轻松氛围中了解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和自身可做的努力。
图为同学展示创意小手工。刘馨供图
活动结束后,支教团通过课堂问答和简易问卷进行了效果评估。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参与学生能够准确复述“美丽乡村”的核心内涵,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乡风建设三者的关联性有了初步认知。这种认知并非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而是呈现出与日常生活场景结合的特点——不少孩子会主动联系家里的农田、村口的池塘或是镇上的加工厂,说明这些概念已开始与他们熟悉的环境产生联结。
图为支教团成员马佳音进行课堂提问。刘馨供图
下课后,通过采访的形式,支教团收到了反馈,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更多与家乡环境相关的表述。有的孩子提到要提醒家人注意生活习惯,有的则在绘画作业里特意画了“干净的河流”“整齐的街道”,还有的在小组讨论时主动建议“要爱护村里的公共空间”。这些细节表明,短期的主题教育已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对家乡环境的关注度,原本抽象的“建设”概念,正逐渐转化为他们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意识。
图为“星火薪传”支教团全体成员。刘馨供图
“星火”虽微,其芒可聚;“薪传”之志,终将燎原。支教团成员每一次讲述,都仿佛执起一柄无形的刻刀,在孩子们懵懂的心版上,凿下最初关于“美”的印记。这印记,终会随岁月生长,化作一种扎根血脉的自觉——原来守护家园的青山绿水,延续乡土的古朴温情,正是未来建设者肩上庄严的使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葛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