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上犹县,青山如黛。近日,江西科技学院“门匾三韵实践队”在此开启了一场“行”在路上、“走”入内心的“大思政”课。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体悟文明传承的千钧之力。
匾额无声传家训,门楣深处觅文根
实践队深入“赣南客家门匾第一村”梅水乡园村,文化的温度在烟火人间中升腾。在“上犹客家门匾习俗”传承人吕泽庆弟子 —— 吉洽华老师的引领下,来到了客家门匾长廊和姓氏文化广场,田氏兄弟“分家则荆枯,复合则茂”的古老传说化为鲜活的治家哲学,朴素隐喻着和谐凝聚的生存智慧。
▲图为吉洽华老师为实践队讲解
▲图为吉洽华老师分享与客家门匾结缘的故事
队员们叩访寻常巷陌,聆听村民细述门匾背后的家族记忆与对后辈的殷殷期许。一方门匾,竟如无声家书,传递着世代相传的精神密码与乡土温情。
时光隧道穿今古,小火车载文明行
实践的深度,在“5678时代记忆馆”得到历史纵深的延伸。队员们穿行于斑驳的客家旧器与传统服饰之间,搭乘由“工业活化石”蜕变为移动风景线的森林小火车,清晰见证园村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文明的坚实步履。从方寸门匾到时代记忆,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织,铺展出一幅完整的客家文明长卷。
▲图为讲解员讲述园村发展历程
星火护童传薪火,知行合一践担当
所见所感,终将化为守护的行动。当晚,实践队员面向村里的孩童,悉心讲述门匾中镌刻的文化基因并精心教授了防溺水手势舞与实用自救技能 —— 这既是文化星火的传递,亦是生命之舟的护航。从匾额密码的解读者到村落发展的见证者,最终成为文化未来的守护者,实践队员们以青春实践完成了一场知行合一的文明接力。
▲图为实践队员教授防溺水技能
▲图为实践队与园村小朋友的合照
方寸门匾,承载的不仅是千年家训的厚重,更是乡土血脉的搏动。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员们不仅是文化的虔诚聆听者,更要做其忠实的解码者与热忱的传播者。唯有将这份沉甸甸的文明薪火带回四方,以青春之笔续写传承新章,方不负历史交付的千钧之托 —— 让中华文脉在守护与创新中,奔涌不息,直向未来。
撰文 | 陈雨熙
图片 | 郑晴尹 姚美君
一审 | 朱子婧
二审 | 钱可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雨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