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郝静蕾、李润、李娜、王佳为、范起宁)近日,新疆政法学院“兵帼玫瑰绽边疆,同心铸牢民族魂”民族团结实践服务团围绕“民族团结中的女性力量”这一主题专访了校内退役女兵熊书艺。当迷彩绿的军装裹紧青春的热忱,当钢枪的冷硬与笑容的温暖相遇,退伍女兵熊书艺的故事里,藏着太多关于热爱的执着、坚守的勇气,以及民族团结的动人注脚。
两次报名:把“落选”变成“进阶”的勋章。“从小就觉得军人特别酷,那种守护家国的姿态,让我打心底里向往。”熊书艺笑着说,而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穿上军装的,是大一上学期的思政课。“老师讲的那些戍边故事、军人担当,像一颗种子落在心里,发芽的时候就再也挡不住了。”
2022年3月,她第一次报名海军,信心满满地走进体检室,却在严苛的身体素质考核中败下阵来。“当时挺失落的,觉得离梦想就差一步。”但这份失落没持续太久,“那段时间累到沾床就睡,但想到能穿上军装,就觉得浑身是劲。”9月,她再次站在报名点,这一次,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图为团队采访员李润与熊书艺采访片段
报话女兵的“硬核”日常:密语里藏着的责任与精准。服役期间,熊书艺成了一名通信兵。这可不是简单的“接线员”——她要熟练掌握密语翻译,把指令转化成加密信息;要精准操作各种通信设备,从电台到信号接收器,每一个按钮的功能都烂熟于心;遇到设备小故障,还得自己动手维修。
当被问及密语翻译是不是像电影里的摩斯密码一样神秘时,她眼睛一亮:“原理有相通的地方,比如都有特定的编码规则。”说着就拿起笔,在纸上画了几个简单的符号:“比如这个代表‘收到’,那个是‘待命’,都是我们日常训练的基础。”
▲图为团队采访员李润与熊书艺相拥
战友情里的“民族团结”:一碗热粥里的温暖与共成长。军营里的日子,苦乐交织,而战友情,是最暖的光。熊书艺总想起新兵连时的那位少数民族战友。有一次,熊书艺突发肠胃炎,上吐下泻,连下床都费劲。“那时候正是训练最忙的时候,大家都累得够呛,但她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来,帮我打好热粥和小菜,怕粥凉了,还特意用保温袋装着。”不仅如此,战友还默默帮她分担了“出小值”(站岗)和“出公差”(杂务),让她能安心休息。“等我好得差不多了,就拉着她一起加练。”熊书艺说,她们会在晚饭后去操场,她教战友整理内务的小技巧,战友则分享自己民族的小故事。“比如她教我跳她们的民族舞,我教她做俯卧撑,汗水混在一起,就成了最好的‘粘合剂’。”
这份情谊,也让她对“团结”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像我们在新疆兵团常说的‘军民一家亲、民族一家亲’,不是一句空话。是你需要时,有人递过来的一碗热粥;是你落后时,有人伸手拉你的一把;是大家手拉手,把戈壁滩变成绿洲,把家园建得越来越好。”
▲图为采访员李润与熊书艺合照
给青少年的“团结”小贴士:从了解开始,用行动升温。谈及如何让青少年更好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熊书艺的建议很实在。“首先得‘懂’,比如多看看各民族的纪录片,听听他们的民歌,知道回族的开斋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有什么习俗,了解了才会尊重差异。”更重要的是走出去。“比如学校组织的民族文化交流会,社区里的民族团结活动,都可以去参加。”她举例说,自己服役时,部队会和当地少数民族老乡一起过节日,“我们帮老乡收玉米,老乡给我们送馕,那种热热闹闹的氛围,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能让人明白‘一家人’的意思。”
从校园到军营,从一次次的坚持到一点点的温暖,熊书艺用自己的故事证明:女性力量,可以是训练场上咬牙坚持的倔强,也可以是战友病床前递上热粥的温柔;而民族团结,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瞬间里,是理解,是互助,是手牵手,把家园建设得更美的共同心愿。
向每一位在热爱里坚守、在团结中发光的“兵帼玫瑰”致敬!
撰文 | 郝静蕾
图片 | 田甜
一审 | 王瑄
二审 | 王子琪
三审 |麦迪乃姆·阿卜来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郝静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