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青春力量正书写独特注脚。7月8日,川北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桐心协力,梓齿不渝”基层服务践行团奔赴遵义市桐梓县马鬃苗族乡龙台村,以“医”护健康、以“艺”传文化,将口腔健康服务与非遗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扎染坊里,触摸文化根脉
清晨的龙台村扎染工坊内,氤氲着板蓝根染液的清香。苗族手工艺人手持木杵搅动染缸,向队员们传授扎染诀窍:“染布要看天时,水温、湿度都会影响成色。扎线时力度要拿捏好,太松会晕染,太紧又容易破损。”从布料预处理、图案捆扎,到板蓝根染料调配、浸染晾晒,苗族扎染手艺人们向队员们系统传授扎染工艺。队员们以传统陶制染缸为染器,将捆扎好的白布浸入靛蓝染液。当拆线的瞬间,冰裂纹如雪花般在布面舒展,生动展现着苗族千年传承的美学智慧。
图为中冈村村支书熊宽燕教志愿者们制作扎染手工品。 曾露 供图
“书本上的非遗知识,终究不如亲手触摸来得震撼。”队长小董捧着刚完成的扎染作品感慨道。学习间隙,队员们还围坐在苗绣绣娘身旁,钻研“双针锁绣”技法。绣娘耐心讲解飞鸟、蝴蝶纹样背后的吉祥寓意,银针起落间,古老的苗绣技艺在年轻人指尖焕发生机。“有你们愿意学,老手艺就有盼头!”绣娘的话语,道出对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
诊室“搬”进村,守护童“齿”晴天
在口腔健康服务方面,实践团在村活动室设立临时义诊点。先通过鹌鹑蛋浸泡在可乐、橙汁等液体的口腔趣味实验,向儿童科普酸性物质对牙齿的侵蚀,以口腔知识互动问答并赠送儿童牙膏、文具等奖品的形式,调动孩子们参与积极性。
图为实践队志愿者引导小朋友动手参加口腔趣味实验。 谢艺勋 供图
随后,医护志愿者为儿童进行口腔检查,详细记录龋齿等问题并给予家长专业护理建议。同时,实践队部分成员分组入户,为老年人和当地居民开展口腔健康问卷调查,耐心解答口腔疾病防治相关疑问,推动科学护牙理念在苗乡扎根,助力提升村民口腔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
图为实践队医护志愿者对小朋友进行口腔检查。 谢艺勋 供图
长桌宴上,共话乡土情长
暮色四合,长桌宴升腾起人间烟火。特色柴火鸡混着糯米酒香,村民和队员们围坐,话匣子就此打开。当地村民讲起年轻时赶工扎染的日夜,队员分享村里口腔科普的新鲜事,文化与健康的交流,在欢声笑语间自然流淌。
“你们下次还来不?” 散席时,孩子拽着队员衣角追问。这句质朴的话,是乡村对青春服务的回响,也让实践队明白:基层服务不是单向奔赴,而是心与心的双向温暖。
图为实践队全体成员和当地苗族村民以及马鬃乡文旅办负责人杨奇的合照。谢艺勋 供图
这场“医艺融合”的基层服务,是川北医学院学子用实际行动献给乡村的青春答卷。他们以专业知识守护村民口腔健康,用年轻视角传承非遗文化,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在乡土间交织出动人篇章。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更是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展现出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青春的脚步不会停歇,奋斗的征程永无止境。未来,川北医学院的学子们将继续带着知识与热情,奔赴更多需要他们的地方,让“医+文化”的星火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在广袤乡土间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通讯员 王琦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琦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