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常德河街,青石板路蜿蜒延伸,穿紫河碧波荡漾,两岸吊脚楼古色古香。近日,“青春奋斗·红色记忆”实践团走进这片复建的历史文化街区,探寻其在生态治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中的融合之道。
▲图为穿紫河街停靠船只
生态打底,绘就宜居底色。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河街通过完善绿化与管网系统,有效解决了内涝问题,商户经营多年未受浸水影响。街区日常保洁严格规范,垃圾清运与污水处理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围,洁净环境为经营发展筑牢基础。穿紫河经系统治理后,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昔日“臭水沟”变身“碧玉带”,亲水栈道、滨水绿道成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态福利。
▲图为河街夜间风貌
夜经济点亮消费活力。依托夏夜清凉气候与滨水优势,河街夜间(18:00后)营业额占比超60%,成为拉动消费的主力。本地居民习惯晚间漫步休憩,外地游客钟情夜游赏景,亲水体验让这里成为夏日文旅热点,彰显“白+黑”全时消费活力。
▲图为《常德往事》实景演出
文化为魂,激活历史记忆。河街以非遗活化与实景演艺为抓手,引入桃园刺绣、木雕、擂茶制作等非遗项目,打造《常德往事》沉浸式水上实景演出,让百年商埠历史以生动形式呈现。通过优先招引文化类业态、组织特色活动引流,非遗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活态传承”,成为游客感受常德文化的重要载体。
▲图为实践团与河街工作人员合影
从治水难题到惠民工程,从零散商铺到文旅地标,常德河街的蜕变,正是“生态+文化+经济+治理”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如今,这里年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带动周边居民就业、促进共建共享,让生态红利与文化魅力真正惠及民生,书写出城市更新的动人篇章。
撰文|黄思哲
图片|徐阳平
审核|施卓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亭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