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裁古今,吉首大学 “童心筑梦” 用剪纸播撒非遗种子

发布时间:2025-07-17 20: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姚南平 王雅琪 肖海滔 杨惠淳 吴圆月 王博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通讯员:姚南平 王雅琪 肖海滔 杨惠淳 吴圆月 王博)7月17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走进湘西州吉首市乾州街道蔬菜社区,联合湘西州红十字人道志愿服务队,在牙博仕口腔医院二楼会议室开展以“指尖非遗,千年剪影”为主题的公益课堂。十余名小朋友在志愿者带领下,通过诗词朗读、非遗讲解与剪纸实践,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动手体验剪纸艺术的古朴风韵。

诵古诗入心境,非遗教育润无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上午九点半,伴随志愿者领读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诗句,孩子们齐声诵读,声音稚嫩却感情饱满。实践团成员设计以古诗导入课堂,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随后引导大家探讨“窗前共剪烛”的场景,引出本次非遗课堂的核心内容——剪纸。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提问 王博摄

“大家知道什么是‘非遗’吗?为什么有人被称为‘非遗传承人’?”课堂进入“非遗初识”环节,志愿者通过视频、提问和讲解,引导孩子们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志愿者结合湘西地区常见的剪纸、毛古斯舞、摆手舞、土家织锦等例子,帮助孩子们建立“非遗就在身边”的认知。“非遗不是遥远的名词,它可能藏在你奶奶做的酸菜里,也可能印在年初贴的窗花上。”志愿者的话语简明生动,让原本抽象的“非遗”概念,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落地。

剪影课堂动手学,技艺传承润童心

课堂进入重点环节——剪纸体验。志愿者结合图文讲解,带领孩子们认识剪纸的来源、题材与技法,涵盖单色剪纸中的“剪影”“折叠剪纸”“撕纸”等类型,也介绍了彩色剪纸中的“点染”“分色”“勾绘”等形式,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小朋友们,有谁见过窗花?”“你们知道福字为什么是红的?”一连串问题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讨论。志愿者随后播放教学视频,并逐一示范基本剪法,孩子们依次领取剪纸材料、剪刀,在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剪出窗花、“福”字、小动物等图案。

图为小朋友家长帮助孩子剪纸 王博摄

在操作过程中,志愿者一对一辅导,协助孩子完成基础图样剪纸,“你这个角度要再斜一点,才剪得出弧度。”“这一步可以先画线再剪,慢慢来。”活动现场洋溢着笑声和交流声,一幅幅剪纸作品在孩子们的巧手中完成,一段段非遗知识也在实践中悄然浸润。

托物寄意,赋能成长,非遗走进儿童视野

课堂尾声,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分享剪纸作品的寓意,“我剪了两个‘鱼’,因为我希望年年有余。”“我剪了‘福’字,想让爷爷奶奶贴在门上。”孩子们用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非遗艺术所蕴含的祝愿与文化传承。剪纸不仅是手工技艺,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寄托愿望的方式。

图为小朋友展示其剪纸作品 王博摄

据了解,本次“千年剪影工坊”是“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七彩假期”系列公益课程之一,旨在通过沉浸式教学,将传统文化、心理疏导与应急救护教育内容带入基层社区,服务青少年成长。后续该团队还将推出“红色故事会”“我眼中的家乡”等活动。

本次剪纸课堂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传递,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童心童趣的美好交汇。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份静心的手工劳动,孩子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剪纸技艺的魅力,更在创作与陪伴中汲取了文化自信的养分,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的合照 王博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圆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