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童心课堂,科技点亮实践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09 10: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敏锐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深入实施,“AI+教育”成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帮扶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下,不仅要关注乡村儿童的发展,更要关注乡村教师的成长与赋能,“AI+教育”既要走进课堂,也应深入教师队伍,推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共同转型。

2025年7月2日,重庆移通学院学生会“全心服务”志愿团队紧扣时代脉搏,带着AI赋能的创新理念走进重庆市合川沙坪社区,开展为期8天的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科技兴趣课堂、课业辅导20余次。志愿者们以智能科技为笔,为乡村孩子勾勒出更广阔的知识图景。

▲图为封人宇 翟素娴拍摄

▲图为翟素娴 耿烨晴拍摄

沙坪社区现有30名学生,覆盖幼儿园至小学五年级阶段。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志愿团队依据“123N+”体系开展项目设计,着力体现分层差异并优化实施方法。一方面,提供符合各学段学业要求的课后辅导,助力巩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开设适配不同年龄层的科技兴趣课堂,以系统化设计满足学生的科学探究需求,确保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图为封人宇 翟素娴拍摄

▲图为耿烨晴 封人宇拍摄

活动围绕“123N+”进行项目设计,采用“123N+”实施体系,聚焦提升儿童科技素养一个核心,采用“科技赋能+AI情感疗愈”双核驱动模式,AI技术与传统智慧的碰撞,成为活动亮眼的名片。为激发幼儿对科技的兴趣,志愿者带来“AI光影实验室”:通过调整镜面角度让孩子们理解光影原理;而“智能积木”则内置传感器,孩子们搭建的“桥梁”“房屋”能通过APP实时显示结构稳定性数据,在对比传统积木与智能积木的差异中,直观感受AI的赋能价值。弓箭体验融入了AI轨迹分析,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射箭角度,生成修正建议;鲁班锁拆装中,AR扫描功能实时提示拆解步骤,让孩子们在传统益智游戏中触摸智能科技的温度,这种“AI+传统”的模式,正是对“传承与创新并重”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让科技教育走出实验室,扎根社区土壤。

▲图为翟素娴 封人宇拍摄

▲图为翟素娴 耿烨晴拍摄

趣味实验与手工创作交织,让科学学习更具沉浸感。“镜面实验课”上,志愿者用多面镜子搭建“反光隧道”,引导孩子们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孩子们在“镜子迷宫”中追逐光斑,笑声此起彼伏;“木质模型拼装”活动则考验耐心与协作,孩子们分组合作拼装桥梁、房屋模型,在讨论“如何让桥梁更稳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理解力学原理。这些活动打破了“坐在教室学科学”的传统模式,通过“做中学、玩中学”,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除了充满奇趣的科技兴趣课堂,还有健康与生态科普课,让孩子们在探索科学奥秘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健康知识、感受生态之美,全方位拓宽认知视野。AI技术让知识传递更具沉浸感。活动第三天上午的预防肺结核科普课上,志愿者引入AI虚拟医生系统,孩子们通过语音交互向“医生”提问,系统结合合川地区流行病学数据给出个性化防护建议,同时发放肺结核防治手册30多份;后续的长江保护科普课,则借助AI数字孪生技术,还原长江合川段生态变迁,孩子们拖动时间轴,直观看到“十年禁渔”前后的水域变化。这些场景化、互动式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科普的时空限制,让抽象的健康知识与生态理念变得可感可触,

▲图为耿烨晴 封人宇拍摄

▲图为向毅嘉 封人宇拍摄

同样重视的还有孩子们的课业学习,在每次科技兴趣课堂之前,都会开展课业辅导环节,“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为孩子们提供一对一的课业辅导。无论是解答数学难题、辅导语文作文,还是指导英语拼读,志愿者们都耐心细致,用专业知识弥补教育资源差距,并且时不时鼓励孩子,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撑,让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帮助孩子们打牢学习基础。在课业辅导后志愿者们还会带领孩子们做眼保健操。这种“课业辅导+身心守护”的模式,既让知识的积累更扎实,也让成长的关怀更周全。

在最后一天的结课仪式上,麦萌“AI课堂智慧分析平台”的AI技术勾勒出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志愿者展示了8天来的“AI成长报告”:从第一天射箭轨迹的偏移到后期的精准命中,从对显微镜的陌生到能说出细胞结构名称,数据化的进步让每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变化。社区负责人感慨道:“这些智能工具走进社区,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志愿者们则在AI辅助的总结会上发现:孩子们对科技的接受度远超预期,这为后续常态化开展“AI+教育”帮扶提供了数据支撑。在收获孩子成长变化的同时,志愿者团队也注意到乡村教师对AI教育资源的兴趣与需求。活动期间,团队与沙坪社区教师开展了多场教学分享,介绍了AI工具的操作方式与课堂应用案例,为后续开展“乡村教师科技赋能”探索路径打下良好基础。这场双向成长的实践,印证了AI赋能教育帮扶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图为耿烨晴 向毅嘉拍摄

▲图为翟素娴 封人宇拍摄

重庆移通学院志愿团队的实践,为“AI+教育”提供了生动样本。结合连续开展10余年雏鹰计划的经验和麦盟科技“AI课堂智慧分析平台”提供的专业支持,活动得以在教育帮扶的精准性、科技工具的实用性与育人效果的持续性上形成有机统一。从政策要求的“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到落地层面的“智能工具下沉”,再到效果层面的“能力素养提升”,活动构建了AI赋能教育帮扶的完整链条。

此次活动虽已落幕,但重庆移通学院“全心服务”志愿团队播下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 志愿精神与AI科技的碰撞,让教育帮扶焕发新活力——团队用科技搭建桥梁,将知识与乐趣送到孩子身边,更以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的真谛。未来,“全心服务”团队将继续以科技为翼、以志愿为魂,推动“AI+教育”模式在志愿者力所能及中落地生根,点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下一步,团队还将依托“123N+”体系,探索“AI+教师培训”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乡村教师提供AI教育技术的系统培训,助力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双重革新,让科技真正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内生动力。

供稿:“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

通讯员:谭凤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敏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