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千年神韵 数字焕活文明 —— 中飞院暑期实践赓续文脉与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09 10: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肖艳   阅读 51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2025年7月至8月,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古蜀灵韵·跃然成舞”社会实践团在空中乘务学院学院、考古文博学院联合指导下,赴四川广汉开展“古蜀文明数字化舞蹈传承与传播”主题实践。团队以“文物活态传承”为突破口,通过四阶段系统实践,探索出一条“学术研究+艺术创编+科技赋能”的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图1 团队合照

解码古蜀文明基因,系统梳理《三星堆祭祀坑考古报告》等32部专著,厘清古蜀文明发展脉络。动态符号学解析:聚焦青铜大立人、跪坐人像等23件文物,建立“姿态-力学-情感”三维分析模型。数据采集攻坚: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8件代表性文物进行毫米级数据采集,构建可舞性动作数据库。

“青铜神树上的盘龙纹饰并非静态装饰,”实践组在组会上展示分析图,“其螺旋上升的动势隐含着古蜀人的宇宙观,这正是我们创编的灵感密码。”

当考古学遇见舞蹈力学,在舞蹈实验室展开跨界碰撞。通过动作解构:基于青铜纵目面具眼部结构,设计“凝视苍穹”的斜上方45度凝视范式。力学转化:将青铜鸟足人像的悬空姿态转化为“单足立-螺旋起”的现代舞技术链。舞谱构建:提炼6组核心动作单元,形成兼具祭祀庄严感与科技未来感的《青铜祭·灵》舞谱。邀请了舞蹈系张老师现场指导:“这个跪坐人像的腰椎前倾角度,要求舞者以核心肌群持续发力,展现古蜀工匠的虔诚姿态。”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对社会不同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包括北京研学的青少年,当地游客,以及大国工匠,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老师。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主持修复了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大面具、青铜金面罩人头像等一批国家珍贵一级文物。经手修复文物达3000余件,获得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为三星堆博物馆赢得了社会效益。〝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把工作做到极致,工匠们的“匠心”在时间的淬炼下坚定,也在不懈的攀爬中沉淀。

图2 左一郭汉中老师

成果视频录制,将静态原型转化为动态舞蹈语汇, 结合三星堆文化特色进行舞蹈编创。

从形体房到三星堆博物馆实景拍摄舞蹈影像,利用AR技术使舞者与神树光影共生。编创“太阳轮旋转”“金杖腾蛇”等标志性舞段,赋予文物符号当代叙事功能。当团队带青铜面具,舞《青铜祭·灵》舞段时,网友们纷纷留言感叹:“你们让三千年前的祭祀仪式在当代重生!”

图3

返乡播种行动,实践组同学带着实践成果ppt以及三星堆有关服饰返回家乡,深入到社区、学校等进行科普。“当我在家乡小学教孩子们跳青铜舞时,”实践组成员在结题会上哽咽,“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文化认同,就是数字时代最好的文明传承!”也让我们将将古蜀文明与中华各地区文明相融合,更好的增强和激发了我国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舞者与虚拟青铜神树共舞的身影,昭示着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璀璨新生。这场历时50天的实践探索证明:当青春创意邂逅中华文脉,当数字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新时代青年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程中,舞出最壮美的中国气象!

图4 右4外国友人

赓续文脉传承性“文化使者”。通过对三星堆文明的考察与探索,帮助更多中外友人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与历史渊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舞蹈为媒,承担传播三星堆文化、巴蜀文明的时代使命,化作数字空间的律动光芒,拉近古老文化与现代人的距离,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以青春为笔,将三千年的文明密码,写成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王和宁  王皓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