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津南区小站稻“三产融合”相关政策,探寻政府给予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小站稻的政策落地扶持,7月4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稻梦链万家”实践队赴天津市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进行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在会客厅进行访谈交流。通讯员高灼言摄
据种植业部刘畅先生介绍,对于小站稻在种植技术方面,政府联合天津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天津市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培育适宜津南区盐碱地的高端优质品种,为合作社提供能够带来更高收入的种苗,增加农户收入。为增加小站稻的产量,津南区应用“基质育秧”这种主推农业技术,利用秧苗基质代替传统土育,减少土传病害,为农户提供基质补贴。另外,在农户种植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有机肥等肥料,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保障小站稻的高端米质及口感,打造小站稻高端的品牌效应。
图为种植业部刘畅先生进行相关介绍与解惑。通讯员朱文欣摄
除此之外,农业产业发展科吴茜女士指出,津南区致力于建设兵米文化乡村旅游重点片区,立足“三张好牌”资源,拓展“米津乐稻”、“稻香斋”、“禾舍”等以稻文化为核心的沉浸式文旅场景。围绕双桥河镇孙庄子村特色民宿的发展,政府为其打造一个更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例如修建高标准农田、修整村里的公路、打造村口标志性景观以及治理农田旁沟渠等,对整个片区的乡村旅游方面,每年大约投入300万左右,使旅游业蒸蒸日上,从而带动小站稻的销售。
图为农业产业发展科吴茜女士进行相关介绍与解惑。通讯员高灼言摄
为了综合农业、科技和生态旅游等领域,津南区推动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建设。从一粒良种到万亩良田,从单一种植到农文旅融合,津南区小站稻完成了从“卖稻谷”的原始耕作,到“卖品牌”的品质升级,再到“卖体验”的价值升华,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图为团队成员与刘畅先生和吴茜女士的合影。通讯员朱文欣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文欣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