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晋砚澄心”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山西省新绛县王庄村绛州澄泥砚文化园,以“绛州澄泥砚传承人的匠心之路”访谈活动为切入点,深度对话新一代传承人蔺霄麟。实践团在探寻非遗文化内涵的过程中,不仅解码了澄泥砚技艺如何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更直观见证了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走出特色发展路的实践图景。
图 1 康振东、杨子彤、史俊杰三人采访蔺霄麟 (张涵摄)
在与蔺霄麟老师的对话中,关于坚守传统根基给实践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当采访队员问及在绛州澄泥砚失传之后,又是如何涅槃重生的?蔺霄麟这样回忆道:“我祖父,我父亲他们都是从一窑一窑中试出来的,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过来的,我光听说他们当时试泥就试了三四年,建窑炉又用了好多年,也是从这些失败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正是蔺氏祖孙三辈人将文化的火把代代相传,绛州澄泥砚才得以掀开历史的面纱,传承得以延续。
图 2 蔺霄麟向实践团队讲解澄泥砚工艺 (崔孟泽摄)
团队成员明白坚守传统根基即为守正,那么对于如何在守正中有所创新,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蔺霄麟谈到:“目前我们已经改善了烧窑技术,颜色种类从原来的三种增加到八种。并且加入特殊原料后,我们可以烧出来0.2厘米的澄泥砚。这些都是我们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完成的。”他还谈到积极与高校对接,进行研学活动,开展直播带货,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澄泥砚,使它迸发出新的活力。
图 3 儿童体验制作现场1 (韩雪摄)
守正创新使得澄泥砚向新形态,高质量的方向不断发展,并在新绛县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提供了坚实保障。蔺霄麟提到“我们有专门的生产基地,很多村民在基地生产工作,带动了就业,也带动了当地村庄的经济发展。同时建设这个澄泥砚文化园也是为了起到一个宣传的作用,更好的让群众认识非遗文化。”
图 4 文化园中的澄泥砚展品1 (杨子彤摄)
图 5 蔺霄麟与实践团队合影留念 (刘少泽摄)
在与非遗传承人蔺霄麟的深度话语中,团队成员清晰认识到澄泥砚工艺已经完成了从技艺传承到文化产业的华丽转变。如今,以澄泥砚为核心的文创产业链蓬勃发展,带动周边村落数百人就业,让沉睡的非遗瑰宝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用指尖技艺点亮乡村振兴之路,将文化根脉转化为发展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少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