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部署要求,引导当代青年充分发挥青年学子在科技兴农中的生力军作用,8月19日至8月23日,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秦川智耘绿染千畴 生科兴农青创万家”实践团赴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农户调研、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形式,为当地农业发展和文化保护注入青春活力。
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农户心声
实践团首站来到旬阳坝村,与当地农户面对面交流,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农热情地向队员们展示了自家种植的猕猴桃,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并自豪地介绍了特有的养蜂技术:“这些养蜂的技术来自于老一辈传下来的,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世世代代靠养蜂生活,这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只可惜现在做这个的人越来越少了”老农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传统养蜂技艺传承的担忧。队员们认真记录农户的诉求,并结合生命科学专业知识,就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问题提出建议,帮助农户优化种植技术
▲图为团队成员听当地农户讲农业发展情况科技服务下乡,助力生态农业
结合专业优势,实践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采集当地植物样本,制作成精美的标本,并附上详细的科属信息和生长特性说明,赠送给农户。“这些标本不仅能帮助乡亲们识别作物病害,还能作为科普教材,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生态资源。”团队队长韩昕言介绍道。此外,队员们还向农户推广了生态农业技术,如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等,倡导绿色种植理念,助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标本制作传承非遗文化,激发乡村活力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当地根雕、剪纸等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风险。为此,队员们通过拍摄纪录片、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记录老艺人的精湛技艺,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我们希望通过年轻人的视角,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文化,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队员柏茹冰说。团队还计划与学校艺术系合作,未来定期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搭建高校与乡村的文化桥梁。
▲图为当地农户向团队成员们展示自己的根雕作品情暖老兵心田,致敬坚守精神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特别关注了当地的老年群体。其中有老人年轻时保家卫国,退伍后仍坚守乡土,投身农业生产。队员们来到其中一位老兵家中,聆听他的军旅故事和务农经历,并为他们送去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社会发展得这么好,我们这些老同志也要发挥余热,把地种好!”老爷爷激动地说。团队还联合当地卫生院,为老兵们提供免费体检服务,并建立健康档案,持续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兵交谈的场景
青春践行使命,科技赋能未来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也增强了他们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作为生科学子,我们要将论文写在土地上,用科技力量助力农业现代化。”团队成员梁媛慧感慨道。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探索“科技+文化+产业”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秦川大地l的绿色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实践团大合照
通过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兴农的时代重任与青春报国的历史使命。生科学子将始终牢记强农兴农初心,继续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创新实践融入乡村振兴,用专业知识服务农业发展,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这段宝贵的经历必将激励生科青年砥砺前行,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实践中书写更加绚丽的青春篇章。
撰稿|韩昕言
图片|宗吉 拉巴卓玛
审核|刘登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昕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