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师“青春飞扬·科韵渝夏”三下乡团队在荣昌许愿路小学开展生物科学课堂

发布时间:2025-07-08 12: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慧灵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生气河豚遇上电力蔬果:藏在生物中的科学奥秘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科韵渝夏”三下乡团队“科创筑梦,助力双减”大学生暑期科学课程送教活动

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号召,在教育减负增效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科韵渝夏”三下乡团队于2025年7月7日走进重庆市荣昌区学院路小学,开展“科创筑梦·助力双减”大学生暑期科学课程送教活动。重庆师范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谢老师作为主讲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融合生命奥秘与物理能量的奇妙科学之旅。

(图为研究生志愿者谢婷课堂导入)

惊现“气球”河豚,揭秘防御智慧。课程伊始,一段生动的视频牢牢抓住了所有孩子的目光:画面中,一只受惊的河豚瞬间将身体膨胀成圆鼓鼓的“气球”。“哇!它变气球了!”“它为什么会鼓起来?”同学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谢老师顺势抛出问题:“哪位同学知道河豚这样做的原因?”“我知道!是为了保护自己,吓跑敌人!”一位同学迅速举手抢答。谢老师赞许地点点头,接过话头,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河豚独特的生物防御机制——它们通过急速吞咽水或空气,使弹性极强的胃部膨胀,从而威慑捕食者。河豚的“生气”是它们亿万年间进化出的奇妙自护智慧。

醋钠造奇观,类比解科学。为验证“膨胀”的科学本质,谢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在气球中装入小苏打,将其套在盛有白醋的瓶口。当气球内的小苏打倾倒入瓶——“气球自己鼓起来了!”“像河豚一样变圆了!”孩子们惊呼。谢老师解释道:“白醋遇到小苏打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正是这些气体推着气球膨胀。虽然河豚靠吞咽水实现物理膨胀,但我们也用化学反应模拟了相似现象。”谢老师通过引导同学们对比生物机制与化学原理,将抽象科学概念化作直观体验,以便同学们深刻明白其中的科学知识。

(图为学生制作的气鼓鼓的“河豚”)

果蔬积电燃奇趣,化学生能启新思。课堂的第二部分转向了能量的奇妙转换——“果蔬电池”实验。在谢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选取苹果、橘子等蔬果作为电解质,将锌片与铜片作为电极小心插入,再用导线连接精巧的LED灯珠。“亮了!我的柠檬灯亮了!”“土豆也能发电!”当看到灯珠在没有任何电池的情况下,依靠蔬果产生的微弱电流发出光芒时,教室里爆发出惊喜的欢呼声。谢老师趁机抓住同学们旺盛的求知欲说明其中原理——水果蔬菜中含有的酸性物质等电解质,当插入两种不同的金属片(电极)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子流动,形成电流,这便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她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新能源的应用前景,将实验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紧密联系。

(图为学生制作的果蔬电池)

创新课堂赋能“双减”,实践真知助力成长。本次课程设计巧妙融合了生命科学观察、动手实验探究与物理化学知识,生动诠释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科普培训基地团队始终致力于发挥专业优势,将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送到基层。在荣昌期间,志愿者们还将为孩子们带来科技制作、科普剧展演等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助力每一个孩子点燃科学梦想的火花。(文字:刘桂琴;图片:黄悠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慧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