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漳州八宝印泥:从乾隆贡品到中华老字号的守正创新路

发布时间:2025-08-25 20: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静静(师) 吴泽锴 赵月芬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探访中华老字号,解锁非遗新魅力。为探寻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新密码,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寻古萃新与云数乾行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8月6日走进漳州古城,在漳州八宝印泥古城店开展深度调研。师生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技艺体验和产品感受,系统记录这项拥有350余年历史的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潜力,揭开非遗技艺的神秘面纱,探寻中华老字号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

初探门店:方寸展柜里的千年文脉

作为闻名中外的“漳州三宝”之一,八宝印泥将流年岁月凝萃于一方朱红。其冬不凝固、夏不渗油、燥天不干、雨天不霉、浸水不化、历久不褪的独特特性,彰显文人墨客的风雅气韵。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八宝印泥的“前世今生”:自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创制以来,它便以“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而墨韵增辉”享誉文坛,更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玻璃展柜内,一方方印泥陈列其中。印泥表面覆盖的金箔,既是未启封的标识,也直观展现了材料的珍贵。八宝印泥素有“一两黄金一两泥”的美誉,金箔的光泽与朱红的底色相互映衬,诠释着其珍贵价值。

工作人员为实践队成员现场演示了八宝印泥遇水不化、火烤复色的独特特性,旨在检验其中是否含有纯正朱砂,生动展现了传统工艺中蕴含的科学智慧。

匠人对话: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实践队有幸专访漳州八宝印泥新一任传承人杨煜女士,围绕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传承与当代发展路径展开深度对话。杨煜女士就八宝印泥的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历史文化、市场现状及发展策略等方面与实践队成员展开交流。

漳州八宝印泥严选朱砂、八角、金箔、冰片、艾绒、胡椒、花椒、蓖麻油等天然原料精心制作。其独特工艺体现在原料的极致处理上,蓖麻油需经8-10年静置沉淀,再配合炭火慢熬等传统技法凝练而成,每一步都承载着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在生产模式上,高端产品坚持全手工打造,延续古法精髓;中端产品则通过半自动化生产实现品质与效率的平衡。​

作为深耕书画领域的小众高端产品,漳州八宝印泥当前面临多重发展挑战。受书画市场规模限制,受众群体相对狭窄;产品复购率偏低,市场需求稳定性不足;同时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仅损害品牌声誉,更分流了潜在客户。此外,原材料价格波动与用工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也持续考验着传统工艺的生存空间。​

为突破发展瓶颈,品牌目前以漳州古城门店为核心展示窗口,同步推进研学体验课程与文创衍生品开发,试图拓宽市场渠道。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销量不足仍是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未来计划从技术创新、文化赋能、场景延伸及宣传合作突破,解决小众产品认知度和销量难题,推动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次调研,让实践队成员深刻触摸到传统工艺的温度与厚度。从展柜中熠熠生辉的朱红印泥,到传承人坚守古法的匠心坚守,再到品牌在困境中探索的创新路径,每一个细节都诠释着“非遗”二字背后的文化重量与时代担当。

古老技艺的传承从来不是静态的守护,而是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相信这方承载着350余年历史记忆的八宝印泥,终将突破小众圈层的壁垒,让“一两黄金一两泥”的传奇在新时代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让中华老字号的文脉在创新之路上绵延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雅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